很多人都不瞭解諸葛亮北伐,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比較一下在蜀漢建立的政權中,有沒有不北伐,而能保住江山的。
中國歷史上,在蜀地建立的政權中,前後有十多個,包括蠶叢開國以來,歷經五朝前後七百多年的古蜀國,西漢末公孫述建立的成家(也有說叫成漢),三國劉備建立的蜀漢,十六國時期李雄建立的成漢,五代王建建立的前蜀,五代孟知祥建立的後蜀,北宋李順建立的李蜀,南宋吳曦建立的偽蜀,元末明玉珍建立的大夏,明末張獻忠建立的大西,還有民國時期四川軍閥建立的那些割據政權等。
(蜀漢地圖)
這些政權,很少有實施北伐的,但是,沒有一個能夠延續長久的。當然了,之所以不能延續長久,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這些政權比較弱小,不經打,一打,就被其它地方的政權給打掉了。相對來說,蜀漢政權是所有這些政權中,最為強大的。
不過,也不是說完全不能拿這些政權和蜀漢比,有一個非常恰當,所處的國內國際環境也和蜀漢比較類似的,就是孟知祥建立的後蜀。
後蜀和蜀漢一樣,也只經歷了兩代,在後主孟昶的時候亡國。
歷史學家認為,孟昶是一個貪圖享樂而誤國的皇帝。當北宋把後蜀滅國,趙匡胤得知孟昶用的一個便器上都鑲嵌著七個寶石的時候,曾嚴厲地指責他說:「汝以七寶飾此,當以何器貯食?所為如是,不亡何待!」趙匡胤的話,就是說他貪圖享樂誤國。
(孟昶劇照)
但是,我們必須又要注意另一條記載,《蜀檮杌校箋》記載:「昶之行,萬民擁道,哭聲動地,昶以袂掩面而哭。自二江至眉州,沿路百姓慟絕者數百人,蓋與王衍不同耳。」那些老百姓為什麼會冒死來哭送孟昶?很簡單,因為後蜀在統治時期,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很少動兵戈,因而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好。他們認為孟昶是好皇帝,捨不得他。
後蜀很少動兵戈,還有一個證明是,最先的時候,後周及北宋的很多州,都先後投奔了後蜀(後蜀很富有嘛)。後來,當後周與北宋四處征伐的時候,孟昶也著急了,派兵北伐出關中,又和南唐交戰,總之是想佔據戰爭的主動權。但是,他的軍隊中,沒有一個人能帶兵,能打仗,所打的仗都是敗仗。連孟昶自己也感歎:「吾與先君以溫衣美食養士四十年,一旦臨敵,不能為吾東向放一箭,雖欲堅壁,誰與吾守者邪!」
孟昶為什麼會失敗?就是他只重視發展國內生產,沒有銳意北伐,因此四十年來,那些軍隊都懶惰了,沒有得到鍛煉,不會打仗了。
(諸葛亮北伐)
從這個角度回過頭去看諸葛亮。假如諸葛亮不銳意北伐,選擇休養生息,蜀國最終的結局,是不是和孟昶差不多呢?
很顯然,蜀地的政權,在中國歷史上之所以不能由此建立一個大統一的朝代,不能一直偏安堅持下去,就是因為這個地域的特點決定的。除非在蜀地之外,還有一些可以依靠的地域(比如,劉邦當年暗度陳倉,獲得三秦之地。劉邦依靠三秦之地和巴蜀之地,最終才戰勝了項羽),否則,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孟昶在最後時候為什麼要出兵關中?就是他明白這個道理了。可惜他的軍隊不行,明白了,也拿不下來。
諸葛亮之所以要堅持北伐,就是他知道必須再開闢一塊根據地。只不過天時地利,諸葛亮也沒有成功而已。
因此,諸葛亮不北伐,蜀國的結局只有一個,像後蜀一樣,死得更快!
(參考資料:《三國誌》《新五代史》《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