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重用魏延,魏延最後會造反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如果諸葛亮重用魏延,魏延最後會造反嗎?

三國晚期蜀漢缺乏人才可用,雖然憑借川蜀天險能防守,但是還是被第一個滅國,那麼導致蜀漢滅國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三國時期,不得不說是一個傳奇的時代。在這個時期,三國分立,湧出了很多英雄豪傑。如果你要在這些陣營中評出個高低好壞,還真是有些困難。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在三國時期,蜀漢竟是第一個滅亡的,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三國是由魏蜀吳三個國家組成,這三個國家,魏先建國,蜀次之,吳最後。而滅亡時卻打亂了這個順序,蜀先亡,魏次之,吳壓軸。

但在三國建國初期,最有希統一天下的是誰?不是曹操,而是劉備。我們習慣稱魏蜀吳,其實蜀的情況比較特殊,它的國號不是蜀而是漢,所以歷史標準稱呼是蜀漢。代表大漢正統。蜀漢之盛,就在劉備諸葛君臣合力,謀取漢中大勝之時,大家勸進漢中王時,張飛曾言:今天下大哥已取一半,當個皇帝都可,如何當不得漢中王?

可見劉備呼聲之高。荊州、益州、漢中均在其手,湖北湖南陝西四川。佔據當時半個中國。為什麼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國家,卻第一滅亡呢?表面上看,蜀漢亡於魏將鄧艾的一次偷襲,實際個根本原因不在此。

當鄧艾兵臨城下時,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匆匆應戰一觸即潰後,後主劉禪已無大將可用,滿朝文武紛紛做投降的打算。顯然,人才的枯竭才是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

蜀漢後期,「人才市場」嚴重衰敗。蜀中已無大將,人才枯竭斷檔嚴重。平庸廖化作了先鋒,費禕蔣琬有德無才,大都將就材料,諸葛亮故去之後支撐蜀漢軍事局面的兩位大將,姜維與夏侯霸,竟都來自曹魏陣營。最後文武百官悉數聽命於弱智的皇帝,縱然諸葛亮鞠躬盡瘁,庸才輩出的蜀漢亦焉有不亡之理?

當初蜀漢不是這個樣子。劉備上下人才濟濟,從諸葛亮到「五虎將」,個個忠義忠心赤膽。這與劉備用人很大關係。劉備用人比較寬鬆、容忍個性並善於用人之長。所以劉備時期的蜀漢造就黃金一代。

但劉備死後,這種局面不復存在。諸葛亮的「用人之道」不及劉備,他「重德輕才」,他對人才求全責備,不容人才個性。比如在使用王平魏延的問題上,諸葛亮與劉備截然不同。王平將軍的特點與名字相符——四平八穩、謹慎作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而個性同本事一樣強,這是魏延的特點。關於他的才氣與功績,無論史書還是演義,都是公認的卓著。每次戰役均打前鋒,斬王雙,救危難,屢立戰功。尤其獻「兵出子午道逕取長安」妙計,為後人稱道。當劉備把「漢中太守」授予他時,其實已經視他為「韓信再世」。漢中太守一職,是蜀漢要位,其地位不次於「荊州牧」,得此職相當於「第二關羽」。當這塊雲彩飄落到魏延頭上下起雨來時,蜀漢眾將無不艷羨。

劉備愛才重魏輕王,諸葛重德重王輕魏。劉備死後,諸葛亮礙於青黃不接的人才形勢,不得不用魏延,但卻時常把魏延納入「普通戰將」一員,甚至與陳式之流的牙將並列。對其始終不放手使用,助長戰績平平的王平爬到網絡魏延頭上。

從魏延的最終結果看,似乎驗證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腦後反骨,此人必反。但是不妨設想,如果按照劉備的重用魏延之才的思路走,魏延會反嗎?懷才不遇是每個人才人心改變的發端,主帥總像賊一樣防著屬下,屬下的心能不起變嗎?諸葛亮在時,魏延是不敢反;而劉備在時,魏延是不願反。

不妨想一想,個性突出、智勇雙全德的魏延,他反的主子,從蔡瑁到韓玄,哪個不是「頑惡」之輩?就因為這樣的「反抗」精神,這樣的大才終生在蜀漢難有大作為。

好德勝於好才,必有虛偽之徒表演的舞台。蜀漢滅亡圍在後主身邊的,均為虛偽無能之輩,一觸即潰,大難臨頭各自飛,他們貌似忠厚實則見利忘義,勸劉禪投降。

如果你收穫了惡果,那一定是早就埋下了種子。諸葛亮沒有為蜀漢留下足夠的人才庫,在蓄才選才上,他是一個不及格的主帥。

深挖下去,諸葛亮設置的人才「關」,其實延續了「孝廉選才法」,漢朝「舉孝廉」,當然也產生了人傑,然而,過於考究德的體制,缺乏公平競爭的程序,也衍生了大量的偽君子,這些偽君子,大都是庸才。東漢的衰亡,說明「舉孝廉」選才體制已經走入死胡同,而蜀漢不以為戒,秉承「舉孝廉」遺風,收穫的是東漢同樣滅亡的苦果。

一個國家的興衰牽涉到很多原因,最根本的莫過於一個統治者的指導方針出現了錯誤。其實蜀漢並非沒有實力,只不過一步走錯,全盤皆輸。正因策略出了問題,所以提前退出了歷史舞台。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