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二十回本的《三國演義》中,趙雲從第7回出場時的少年將軍,到第97回病逝於沙場,其間九十一回,可以說是三國人物中跨度較大的一個重要人物。他最早依附於袁紹,因見袁紹「無忠君救國之心」,在磐河大戰中救下並投奔了公孫瓚。後來看到公孫瓚「亦袁紹等輩耳」,公孫瓚兵敗後,只好佔山為王。劉備慧眼識英雄,每次見到趙雲,總是難捨依依,趙雲遇到劉備,也覺得他是明主。在劉備無處棲身、東躲西藏的時候,趙雲投奔了他。因此,趙雲與劉備可以說是知心之友,患難之交。劉備很信任他,用他為「主騎」,即侍衛長。在趙雲以後的生涯中,忠心耿耿保劉備,為劉備集團東征西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病死沙場。《三國演義》引詩贊曰:「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始終是被當作一個「完人」來塑造的。他最大的特點是智勇雙全,英勇善戰,身手不凡,「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作者在長阪坡戰役中,盡情地渲染了趙雲的非凡武藝與膽略。當陽長阪是一場遭遇戰,劉備處於絕對的劣勢。他的兵馬不多,跟隨他的百姓倒是不少。來勢洶洶的曹軍大隊人馬,一下將劉備隊伍沖得七零八落,劉備的家小也下落不明。在這危機關頭,趙雲置生死於度外,他說:「我上天入地,好歹尋主母與小主人來,如尋不見,死在沙場上也。」一戰救了甘夫人,再去刺死夏侯恩,奪得「青釭劍」,孤身殺入重圍,終於在枯井邊找到了糜夫人與阿斗。糜夫人為使趙雲無兼顧之憂,投井自盡,趙雲把阿斗抱護在懷裡,復上戰馬、「力戰四將」,殺透重圍。一路之上,「砍倒大旗三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著名將領五十餘員」,出來已是血滿征袍。第71回漢水之戰中,趙雲以寡勝眾,更為出色。黃忠想去燒曹軍糧草,不想被曹軍圍在垓心,死戰不脫。趙雲等到午時,不見黃忠回來,直殺入重圍,一槍刺死焦炳,在敵營中「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敵軍聞名喪膽,嚇得盡皆逃竄,趙雲大獲全勝。劉備聽說,盛讚趙云:「子龍一身都是膽也!」「虎威將軍」也從此而得。金聖歎於此評價趙云「以疑兵勝之,非獨膽包身,直是智包身耳!」趙雲的勇猛幾近於神武,緊急關頭,趙雲出現就會化險為夷,轉敗為勝。第31回,許都奔襲,劉備中計被圍,慌不擇路,趙雲匹馬衝上,挺槍躍馬,殺開一條血路。孔明借東風後逃走,東吳兵追趕甚急,緊急關頭,趙雲用船來接。徐盛領兵趕到,他一箭射中徐盛船上的繩索,使孔明脫險回荊州。
當然,趙雲的勇猛與關羽、張飛的勇猛又有不同,趙雲的英勇善戰中,又包含著機警與細心,這是其他將領所沒有的,也是趙雲這個「侍衛長」所必需的。第34回,蔡瑁邀請劉備到襄陽赴會,企圖藉機加害,趙雲帶領三百人隨劉備而行。到了襄陽,「雲帶甲掛劍,行坐不離」,次日宴會,趙雲仍是「帶劍於側」。發現劉備逃席後,馬上帶三百軍出城尋找,聽說蔡瑁引軍往西趕去,而趕至溪邊,看到「隔岸一帶水跡」,並不完全放心,乃又回來抓住守門軍士追問,聽說劉備確實飛馬西門而去,才引軍回新野。正因為趙雲如此謹細,所以劉備江東娶親,諸葛亮便明言:「吾定三條計,非子龍不可行也。」周瑜死後,諸葛亮柴桑弔喪,又得趙雲保護,每次都圓滿地完成任務。他不像關羽自傲自大,也不像張飛莽撞粗魯,而是膽大心細,兢兢業業。長阪坡趙雲救主中,有這樣忙中偷閒的一筆:趙雲見糜夫人投井自殺,恐怕曹軍盜屍,便將土牆推倒,掩蓋枯井。這足見趙雲細心之處。
趙雲的英勇善戰與機警精細,總是與他對劉備的赤膽忠心聯繫在一起的,忠是趙雲的重要品格之一。趙雲兩次救幼主,則是他忠的具體表現。長阪坡戰役中,趙雲孤身殺入重圍,糜芳認為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張飛也說他「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並說撞見他時,一槍刺死。而劉備對趙雲最瞭解,對他的忠誠,絲毫也不懷疑。果然,此時的趙雲,想的是「主公將甘、糜二夫人與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軍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見主人?」因此,他的捨生忘死,正是出於對劉備的無限忠心。「趙雲截江奪阿斗」一節,形勢則要比這複雜得多。事情雖然發生在自己的內部,但爭奪之激烈,處境之危急,卻不亞於長阪坡那一幕。孫權、周瑜經過周密的策劃,以吳國太病危為借口,派人讓孫尚香抱阿斗回東吳,想把阿斗做人質,從劉備手中換回荊州。事情的發生十分突然,趙雲偶然發覺,便不顧一切,追上那順流而下的船隻,他對孫尚香說:「若不留下小主人,縱然萬死,也不敢放夫人去。」接著把孫尚香推倒,就懷中奪了阿斗。面對自己的主公夫人,趙雲並沒有喪失原則性,他的忠誠,始終是圍繞著劉備集團的利益。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還表現為作風正派,不近女色,公而忘私。第52回趙雲計取桂陽,與趙范結拜兄弟,酒席之間,趙范請寡嫂樊氏與趙雲把酒,趙云「改容敬之」。趙范要將家嫂樊氏嫁給他,趙雲聞言大怒,厲聲說:「吾既與汝結為兄弟,汝嫂即吾嫂也,豈可做此亂人倫之事乎!」一拳打倒趙范,上馬而去。讀至此,如果我們認為趙雲封建意識濃厚,頭腦迂腐,那就大錯特錯了。趙范見孔明後說知此事,孔明問趙雲,趙雲回答說: 「主公新定江漢,枕席未安,雲安敢以一婦人而廢主公之大事!」「天下女子不少,但恐名譽不立,何患無妻子乎?」趙雲克己奉公,把自己的生活與劉備集團的事業緊緊聯繫在一起,將倫理觀念與忠誠意識聯繫在一起,在傳統觀念中,這才稱得上是「真丈夫」的典型。
趙雲的「忠」並不是唯上主義,也不是唯命是從,而是忠直敢諫,大膽直言。平定益州後,劉備想把成都有名的田宅賜給諸官,趙雲極力反對,他向劉備諫道:「益州之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令安居復業,民心方定,不宜奪之為私賞也。」趙雲頭腦清醒,勸劉備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而且要注意民心,表現出高度的政治遠見。孫權偷襲荊州,殺害了關羽,劉備不顧孫吳聯盟的大局,要大興問罪之師,以報關羽之仇。劉備在盛怒中,無人敢言,趙雲卻挺身而出,先以大義直諫:「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捨魏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勸他「早圖漢中」;劉備不聽,則與劉備直言爭辯:「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公私分明,嚴正不阿,表現了高度的原則性。由此可見,趙雲不僅是一個渾身是膽的英雄,而且是一個目光遠大的將領和頭腦清醒的政治家,為關、張和其他將領所不及。
趙雲還具有謙虛謹慎的美德,打了勝仗從不誇功自傲,更不與他人爭功。在他最後一場戰鬥中,蜀軍「各處兵敗將損,惟子龍不折一人一騎」,孔明要獎賞他,趙雲自稱有罪,甘願代人受過,所獎的東西,也寄府庫留與諸軍,可謂謙恭有加。趙雲的亮點,一直保持到最後。諸葛亮伐魏,七十歲的趙雲仍不服老,在出兵前,自告奮勇當先鋒。鳳鳴山連殺西涼大將韓德的四個兒子,第二次交戰,不出三個回合,又一槍刺死了「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韓德。因馬謖街亭之誤,使全軍敗退,《三國演義》繪聲繪色描寫了趙雲和鄧芝從容撤軍的經過,趙雲讓鄧芝打著自己的旗號先撤,自己在後掩護,一槍刺死魏軍先鋒蘇顒,一人「挺槍立於路口,待來將交鋒,蜀兵已去三十里」。可謂渾身是膽。最後安全撤回漢中,沿途毫無損失。趙雲在這最後一次出征中,保持了「常勝將軍」的威名。
也正是由於趙雲在小說中是一個「常勝將軍」和「完人」,我們反而覺得他與現實的距離較大。他沒有奸雄曹操的多面性格,也不如張飛個性鮮明。因此,從現代美學的角度,他留給我們一絲不足的遺憾。但從廣大讀者的心理看,趙雲卻深得人們的喜愛。日本的《三國演義》愛好者,在評選「你最喜愛的三國人物」時,將趙雲排在第二位,(諸葛亮第一)。我國民間兒童戲言,也有「膽大趙子龍,膽小毛毛蟲」之說,足見趙雲這個形象對人們影響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