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激周瑜」(第44回)是諸葛亮與周瑜初次見面時進行的一場精彩的智鬥。
歷史上本無諸葛亮智激周瑜之事。元代的《三國誌平話》虛構了這樣一個情節:諸葛亮出使江東,說動孫權決定抗曹之後,孫權命人到豫章請周瑜掛帥領兵,周瑜卻因貪戀妻子小喬美色,每日作樂,不願出征。於是,諸葛亮和魯肅急赴豫章勸周瑜掛帥。《三國演義》吸收了它的合理內核,在藝術上另起爐灶,把它處理成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兩個傑出人物之間互相鬥智的起點,從而創造出一個膾炙人口的情節。
小說第44回開始,寫孫權雖然被諸葛亮激起了聯劉抗曹的雄心,但因屬下眾官見解不一,他自己也擔心雙拳難敵四手,對打敗曹操信心不足,所以又猶豫不決起來。經吳國太提醒,孫權便按照其只孫策臨終前所說「外事不決問周瑜」的遺言,遣使請正在鄱陽湖訓練水師的周瑜速回柴桑議事。這樣,周瑜就成了決定東吳是否抗曹的關鍵人物。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深通此理,善於製造波瀾,積蓄文勢。就在周瑜回到柴桑的當天晚上,東吳文官武將紛紛前去探望,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奇怪的是,周瑜卻似乎顯得胸無定見,首鼠兩端。他時而附和張昭等主降派:「吾亦欲降久矣」; 時而又贊同程普等主戰派:「吾正欲與曹操決戰,安肯投降!」那麼,他究竟是主戰還是主降?彷彿成了一個謎。這段描寫,逗起了讀者急欲窺知究竟的心情,為後面的情節作了鋪墊;而周瑜那「冷笑不止」的神情,則使人恍惚感到他自有主張,只是不肯輕易吐露而已。這就初步表現了周瑜聰明而機警、矜持而自負的性格特點。
這時,魯肅引著諸葛亮前來拜訪周瑜。這是這兩位當世奇才第一次見面。一個是風流倜儻的將軍,一個是英才超邁的軍師,真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讀者滿懷興趣,要看在舌戰群儒、巧說孫權中都取得了成功的諸葛亮,將怎樣同周瑜討論和、戰問題。
出乎讀者意料的是,作者並不馬上讓諸葛亮和周瑜正面交鋒。而是先讓魯肅開口——這也是合乎情理的,因為諸葛亮在江東畢竟是客,不宜一見面就向主人發問。對於魯肅的詢問,周瑜仍然故作姿態,宣稱:「戰則必敗,降則易安。吾意已決,來日見主公,便當遣使納降。」忠厚的魯肅不知是詐,立即同周瑜展開爭辯。這正好給諸葛亮以冷眼旁觀的機會,他一下子就看出周瑜是在故意賣關子,決定採取後發制人的策略,所以也不開口,只是「袖手冷笑」。這令人莫測高深的神態,使周瑜心中有些發虛,禁不住問道:「先生何故哂笑?」於是,情節自然轉入了諸葛亮與周瑜的交鋒。
針對周瑜的故作姿態,諸葛亮將計就計,以假對假,也故意來個反話正說:「亮不笑別人,笑子敬不識時務耳。」又故意表示:「公瑾主意欲降操,甚為合理。」周瑜不知諸葛亮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只好虛與委蛇:「孔明乃識時務之士,必與吾有同心。」顯然,此言既不是真的讚揚諸葛亮「識時務」,也不是肯定他與自己「有同心」,而只是一種試探。諸葛亮順水推舟,一面宣稱曹操「極善用兵,天下莫敢當」,一面表示:「將軍決計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貴。——國祚遷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這話若真若假,看不出是隨聲附和還是語含譏刺,周瑜越發摸不清虛實。諸葛亮趁機突出奇兵,提出一個納降的主意:「只須遣一介之使,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曹)操一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卷旗而退矣。」這個辦法如此新奇,如此出人意料,誘使周瑜不得不問:「用何二人,可退曹兵?」諸葛亮卻不正面回答,故意盪開一步,再次強調:「江東去此二人,如大木飄一葉,太倉減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這玄玄虛虛的姿態,進一步刺激了周瑜的好奇心,於是他再次問道:「果用何二人?」諸葛亮見周瑜已經上鉤,這才說出:「亮居隆中時,即聞操於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銅雀,極其壯麗,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操曾發誓曰:『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今雖引百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為此二女也。」所以,他藉機提出:「將軍何不去尋喬公,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曹操,操得二女,稱心滿意,必班師矣。」這條妙計刺痛了周瑜的心,但他畢竟是聰明過人之士,仍然半信半疑,追問道:「操欲得二喬,有何證驗?」諸葛亮早有精神準備,立即抬出曹操之子曹植的《銅雀台賦》為證。此時,周瑜已經怒火中燒,卻仍然強作鎮靜,問道:「此賦公能記否?」諸葛亮立即背誦了一遍,其中有這樣幾句:「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其實,諸葛亮背誦這段賦文,完全出於作者的虛構。根據史實,曹操是在建安十五年(210)冬興建銅雀台的,比赤壁之戰晚了兩年,而曹植作《銅雀台賦》更晚在建安十七年(212),而且賦中並無上述幾句。但是,由於作者在第36回中即寫到曹操下令在漳河邊修造銅雀台,其子曹植又建議在銅雀台兩邊建造玉龍台和金鳳台,「更作兩條飛橋,橫空而上」,為此處埋下了伏筆,所以讀者並不覺得突然。再加上諸葛亮巧妙地利用「橋」「喬」二字同音相諧的辦法,更使這段虛構顯得天衣無縫。
果然,心高氣傲的周瑜信以為真,再也按捺不住,「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日:『老賊欺吾太甚!』」諸葛亮故作不知,問周瑜為何顧惜兩個民間女子。周瑜這才說出大喬乃孫策之婦,小喬乃自己之妻,又怒沖沖地說:「吾與老賊誓不兩立!」諸葛亮索性假裝到底,仍勸周瑜三思而行。事情到了這種地步,周瑜終於露出了廬山真面目:「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適來所言,故相試耳。」並要求諸葛亮「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諸葛亮見目的已經達到,也就不再做戲,欣然表示同意。這樣,經過「舌戰群儒」、「巧說孫權」、「智激周瑜」這三個環節,孫、劉聯合共拒曹操的局面終於奠定了基礎。
在這個才與才敵,智與智斗的情節中,周瑜和諸葛亮都採取了迂迴戰術。周瑜故作姿態,藏而不露,企圖使別人大吃一驚,結果卻上了諸葛亮的當,不得不主動說出抗曹的主張,諸葛亮後發制人,因勢利導,結果出奇制勝,完全掌握了主動權。鬥智的結果證明,諸葛亮確實是技高一籌。
從全書的情節發展來看,「智激周瑜」不僅是赤壁大戰之前的一個有趣的插曲,而且揭開了在赤壁大戰和爭奪荊州中諸葛亮與周瑜反覆鬥智的序幕,對於表現兩個人物的性格,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