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中是怎樣描寫姜維這個人物的?他有哪些故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演義中是怎樣描寫姜維這個人物的?他有哪些故事?

姜維是諸葛亮在戰爭中選拔和培養的繼位人。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雖因馬謖失街亭而遭致失敗,但得到姜維,卻是這次戰爭的重要收穫。儘管諸葛亮並沒接受費禕的祝賀,因為費社企圖以他得到姜維的收穫來減輕他對自己指揮失誤的自責。然而,這絲毫不能說明諸葛亮不重視姜維歸蜀。諸葛亮在得到姜維後,拉著姜維的手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寄望之厚,無以復加。

姜維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期望。諸葛亮生前,他協助諸葛亮北伐,累立戰功。諸葛亮逝世之後,能夠繼承諸葛亮遺志,堅持北伐並運用諸葛亮的戰略戰術,重創敵人的傑出人物,正是姜維。姜維是以諸葛亮的繼位人的形象出現在《三國演義》之中的。

做為諸葛亮的繼位人,作者對姜維是肯定的,歌頌的,並盡量使其與諸葛亮的崇高形象相接近。諸葛亮有絕頂的智慧才能和高尚的道德人格; 姜維「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諸葛亮料事如神,指揮若定; 姜維也有詐降賺曹真、背水敗王經、斗陣破鄧艾、棄糧勝魏兵的光榮紀錄。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曾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姜維為了繼承諸葛亮遺志而九伐中原,殫精竭慮,矢志不渝,同樣感人至深。

然而,在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形象之後,再塑造相同類型的姜維形象,的確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諸葛亮的智慧才能是無可企及的,他的道德人格也是無可企及的,這便決定了姜維形象只能是諸葛亮形象的影子或陪襯,他的所作所為也就被當做了諸葛亮的流風餘韻。恰如爝火不能與太陽爭輝,江河不能與海洋比大一樣,姜維的形象也不可能與諸葛亮形象媲美,自然也就難以達到諸葛亮形象那樣吸引讀者、感染讀者和征服讀者的藝術效果。

我們這樣評價姜維形象只是就總體效果而言,並不意味著否定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意義,也不排斥這一人物形象具有自身的特點,同樣是《三國演義》中成功的藝術典型。

姜維繼承了諸葛亮堅持統一中國的思想,進一步發揚了諸葛亮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精神。如果說諸葛亮六出祁山之時,蜀方實力頗為強大,存在著統一中國的某種可能性,北伐也就較能取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那麼,姜維九伐中原之時,蜀方實力已大大削弱,完全沒有統一中國的可能,因此,姜維伐魏容易遭到朝野的反對,需要有更頑強的意志和更鍥而不捨的精神。姜維第一次北伐,尚書令費禕便表示反對,其理由是:「孫子云:『知彼知己,百戰百勝。』我等皆不如丞相遠甚,丞相尚不能恢復中原,何況我等!」而費禕同姜維一樣,也是諸葛亮遺命重托之人,於此可見姜維北伐之不易。後來征西將軍張翼也以「蜀地淺狹,錢糧鮮薄,不宜遠征」為由,勸姜維停止北伐,姜維不同意張翼的意見,他認為:「昔丞相未出茅廬,已定三分天下,然且六出祁山以圖中原; 不幸半途而喪,以致功業未成。今吾既受丞相遺命,當盡忠報圖以繼其志,雖死而無恨也。今魏有隙可乘,不就此時伐之,更待何時?」仍然堅持北伐。姜維的北伐儘管沒有取得多少實際的效果,但它卻顯示出一種精神的力量,表現了一種追求理想、忠於職守的優秀品質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頑強性格,而這正是被作者所肯定的姜維性格的一個主要特點。

姜維的智慧不及諸葛亮,因而在九伐中原的過程中常常因失算而給部隊帶來不應有的損失與傷亡。與郭淮交戰,曾有鞠山二城斷水之困和牛頭山抄襲被阻之勞;與鄧艾鬥智,也有武城山遇伏不能安營之苦和斷谷受困損兵折將之辱。諸葛亮指揮戰爭從容不迫,游刃有餘,而姜維指揮戰爭則常有智竭計窮、捉襟見肘之感。在陳泰領兵於山僻小路截住親自斷後打算退回漢中的姜維,使姜維「人馬困乏,左衝右突,不能得出」的時候,在鄧艾、鍾會兩路夾攻蜀漢,姜維面對駐守陰平橋頭的魏兵「進退無路」,會合張翼、廖化後仍然「疑慮未決」的時候,我們都很容易看出姜維與諸葛亮的明顯差距。不過,正是這種努力學習諸葛亮而實不及諸葛亮,才真正形成了姜維形象的典型特徵,並增強了這一形象的真實感。如果說《三國演義》「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還可以為人們從理想的角度予以接受的話,那麼,繼續將姜維理想化不僅會損抑諸葛亮的形象,而且會成為作品的累贅而被讀者所厭棄。因此,《三國演義》在塑造姜維形象時則採取了基本寫實的手法,使其更接近於現實生活,因而更容易以一個符合真實的人物為人們所接受,姜維形象也因此脫離了諸葛亮形象的籠罩而獲得了獨立的意義。

驚人的膽略是姜維形象的又一個顯著特點。在劉禪已經投降並派蔣顯至劍閣向姜維傳達投降敕命之後,姜維仍不忘恢復漢室江山,他利用鍾會與鄧艾的矛盾,不僅協助鍾會收拾鄧艾,而且慫恿鍾會反叛曹魏和鎮壓忠於曹魏的將領,以掃清興復蜀漢的障礙。雖然後來因自己的心疼病發及鍾會做事不密等原因而使「巧計成虛話」,但他的驚人的膽略已得到充分的表現。作者也以魏兵「共剖維腹,其膽大如雞卵」來證實,可見作者對姜維這一性格特點的重視。姜維的這種膽略與諸葛亮使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幾十萬大軍的膽略同樣具有精神上的一致性,儘管諸葛亮的膽略中具有更多的睿智色彩和浪漫情調,而姜維的膽略中則具有較多的現實意識和悲壯情懷,但它們卻都是值得讚揚的。

《三國演義》塑造姜維形象的意義可以從這樣幾方面去理解。其一,烘托了諸葛亮的形象。諸葛亮是《三國演義》集中歌頌的一個人物,他的智慧,他的才能,他的品格,他的精神,都足以傚法當世,啟迪後來。如果諸葛亮逝世之後,他所開創的事業戛然而止,他的影響也掃地淨盡,那必定會損害諸葛亮的形象,同時也會傷害讀者的感情。作品正是運用以賓襯主、烘雲托月之法,借姜維形象進一步突出諸葛亮形象,從而收到「浪後波紋,雨後霢霂」的藝術效果。其二,加強了作品的思想表達。《三國演義》通過諸葛亮形象的塑造歌頌了堅持理想、忠於職守的優秀品質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精神,塑造姜維形象則進一步強調了這一品質和精神。姜維的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同樣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三,完善了作品的整體結構。《三國演義》描寫三國鬥爭,側重於魏蜀的爭戰,並以此為主線結構作品。諸葛亮逝世後,塑造姜維形象,描寫姜維九伐中原,使得作品結構勻稱和完整。沒有姜維,《三國演義》還不知該怎樣收場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