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中是如何描寫“張飛威鎮長阪橋”這段情節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演義中是如何描寫“張飛威鎮長阪橋”這段情節的?

《張飛威鎮長阪橋》(第42回),是緊接《趙雲單騎救阿斗》之後的又一個雄奇壯美的篇章,歷來膾炙人口。

歷史上的張飛,確實曾在長阪橋頭大顯威風,《三國誌·蜀書·張飛傳》中有記載。在劉備倉惶敗退、瀕於絕境的危急關頭,張飛以罕見的英雄氣概震懾強敵,保護了劉備的殘餘力量,這一史實本身就具有濃郁的傳奇色彩,容易激發後人追懷揣摹的想像力。經過一千多年民間傳說的加工,張飛成了廣大人民十分喜愛的英雄人物之一,威震長阪橋的故事也愈演愈奇。

《三國演義》在保留史實基本輪廓的基礎上,成功地進行藝術虛構,把故事寫得既變幻奇妙,有聲有色,又誇張有節,不違情理,在藝術上比《三國誌平話》有了極大的提高。

小說第42回開頭,寫趙雲懷抱阿斗,從曹軍的重重包圍中衝殺出來,奔到長阪橋邊,已是人困馬乏,氣喘吁吁。早已守候在那裡的張飛催促趙雲快走,自己獨自對付蜂擁而來的曹軍。這樣,小說自然而然地把張飛推入讀者視野的中心。

張飛是怎樣出現在長阪橋上的呢?作品第41回已經作了交代:當他聽糜芳說趙雲投降了曹操時,不禁火冒三丈,馬上領著二十餘騎,要去找趙雲問個明白。行至長阪橋,他見橋東有一帶樹林,頓時靈機一動,心生一計:「教所從二十餘騎,都砍下樹枝,拴在馬尾上,在樹林內往來馳騁,衝起塵土,以為疑兵。」由於被趙雲救回的簡雍說明了情況,他隨即消除了對趙雲的誤解,便留在長阪橋上,這樣既可以接應趙雲,又可以防備曹軍。

這時,曹軍大將文聘首先趕到長阪橋前,見此情形,疑有伏兵,「便勒住馬,不敢近前」。接著,曹仁、夏侯惇、夏侯淵等大將也都趕到。他們對諸葛亮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的奇計還餘悸未消,「又恐是諸葛孔明之計,都不敢近前」。曹操聞報親自趕來,同樣不敢貿然上前。於是,長阪橋前形成了奇妙的對峙場面:曹操一方是大軍雲集,狐疑不前;張飛一方卻是單騎獨矛,橫眉怒目。這真是戰爭史上罕見的景象!

本來,張飛和趙雲一樣,也是孤膽英雄,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然而,此時的張飛與趙雲處境不同,意圖不同,所以行動也不一樣:趙雲是身處重圍,而又一心要救出阿斗,只能是拚命衝殺,奪路而走;張飛則是要阻擋曹軍,為兵敗勢危的劉備贏得喘息之機,因而不能硬拚。試想,如果張飛只顧一時痛快,莽莽撞撞地殺入曹軍之中,曹軍豈不是馬上可以分兵殺過長阪橋去嗎?劉備等人又怎能抵擋?特殊的環境決定了人物的特殊行動,此時的莽張飛,表現出難得的沉著和機警,他倒豎虎鬚,圓睜環眼,緊握蛇矛,穩穩地立馬於長阪橋頭,既不前衝,也不後退,有意在精神上威懾敵軍。如果說在第41回中,小說突出描寫了趙雲的高超武藝的話,那麼在這裡,則竭力渲染了張飛的赫赫威風。

接著,作品化靜為動,精心描寫了張飛的三次大喝,並逐層遞進地描寫了三次大喝的效果。第一次,張飛「隱隱見後軍青羅傘蓋、旄鉞旌旗來到,料得是曹操心疑,親自來看」,便「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 誰敢與我決一死戰?』」這如同巨雷一般的吼聲,極富挑戰意味,加上他背後的疑兵,使曹軍「盡皆股慄」,也使曹操「急令去其傘蓋」,不由想起當年關羽所說:「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於是曹操連忙吩咐左右:「不可輕敵。」這「急令去其傘蓋」的行動和「不可輕敵」的言詞,表明曹操已生怯意,正好給張飛鼓了一把勁。緊接著,張飛第二次大喝道:「燕人張翼德在此! 誰敢來決死戰?」這一聲,比剛才更加宏亮,給曹軍增加了新的壓力,使其軍心更加動搖。這一來,曹操「頗有退心」,而其後軍已經開始「陣腳移動」。張飛見此情景,趁熱打鐵,又發出第三次大喝:「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這飽含殺氣、咄咄逼人的吼聲,猶如五雷轟頂,把曹將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頓時,曹軍的精神防線崩潰了,主帥曹操「回馬而走」,諸軍眾將也都「一齊望西奔走」,陷於一片混亂之中。張飛的三聲大喝,竟收到如此強烈的奇效!

作品寫張飛這三次大喝,層次感極強,它們就像三個特寫鏡頭,充分表現了張飛粗中有細、機警果敢的性格特徵。

作品對張飛英雄氣概的渲染,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但是,作者並沒有孤立地描寫張飛的凜凜威風,更沒有隨心所欲地神化他。由於作品前面有諸葛亮兩次火燒曹軍的描寫,有張飛巧設疑兵的伏筆,在描寫張飛大喝時又照應了關羽當初誇讚張飛的情節,並以曹軍方面的反應為對照,這就從內在和外在兩方面規定了情節發展的必定性,使人既感到驚險奇妙,又覺得合乎情理。

作品描寫了張飛喝退曹軍這一令人叫絕的高潮之後,筆勢陡然一轉,寫張飛為了防止曹軍回頭再來追趕,下令將橋拆斷,然後撤退。這是作者的匠心之筆,它不僅使作品的情節又出一奇,而且表現了人物性格的豐富性:莽張飛到底還是比較魯莽,「粗中有細」的主導方面畢竟還是「粗」,所以,他在偶爾用計的同時又常常失於計較。這一失誤,露出了張飛力量單薄,並無埋伏的馬腳。正如劉備所說:「曹操多謀。……若不斷橋,彼恐有埋伏,不敢進兵;今拆斷了橋,彼料我無軍而怯,必來追趕。」果然,曹操聞報後猛然醒悟,立即下令追擊劉備。這樣,張飛性格的不同側面便更加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說明作者精通人物塑造的藝術辯證法。

總之,《威鎮長阪橋》充分突出了張飛英勇無畏、威中含怒的形象,為塑造張飛這一藝術典型加上了重要的一筆。讀者在讀罷《趙雲單騎救阿斗》之後,再來閱讀這一篇章,在沒有直接廝殺的場面上同樣感受到鼓蕩而來的豪壯之氣。作者塑造英雄人物,確有多種筆墨,多樣手法。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作品描寫張飛喝退曹操大軍的正文,僅僅只有五百多字,加上前面的交代和後面的尾聲,全篇也不過一千字左右,卻寫得大開大闔,蕩人心魄。作品語言之精煉,表現力之強,令人驚歎不已,百讀不厭。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