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國演義》的人,無不記得曹操殺害呂伯奢全家、借頭殺王垕、借刀殺禰衡等醜惡行為。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殺人手段,把曹操陰險狡詐、心狠手辣的奸雄嘴臉表現得入木三分。「楊修之死」(第72回)就是表現曹操這種酷虐狡詐性格的又一個重要片段。
歷史上的楊修確實死於曹操之手。《後漢書·楊震傳》附《楊修傳》有記載。楊修被殺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因曹操忌其才,二是因他捲入了曹操的立嗣之爭。被殺的時間,則是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天,也就是曹操從漢中退兵之後。《三國演義》深入發掘隱藏在史實背後的人的思想活動,並巧妙地把楊修被殺的時間移到曹操從漢中退兵之前,從而創造出一個撼人心魄的篇章。
小說第72回寫曹操在與劉備爭奪漢中的戰役中連遭挫敗,退至斜谷,「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這種進退兩難的矛盾心理,使曹操飲雞湯時,見雞肋而生感觸,把晚上的口令定為「雞肋」。行軍主簿楊修猜中了曹操的心思,便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曹操親信大將夏侯惇大為吃驚,請問其故。楊修對迷惑不解的夏侯惇解釋道:「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惇認為言之有理,也跟著收拾行裝。「於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曹操問知原故,勃然大怒,立即以惑亂軍心的罪名,將楊修斬首示眾。這一突發事件,使小說情節如同奇峰陡起,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心。人們不明白,楊修作為曹操身邊隨時聽從驅遣的部屬,從無異心,為什麼突然遭此殺身之禍?
這時,小說採用插敘筆法,補敘了楊修被殺的原因:「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恃才放曠」是楊修最突出的性格特徵,「犯曹操之忌」卻是要命之處。這裡敘述了六件「犯忌」之事,按其性質,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觸犯了曹操的虛榮心的,包括第一件和第二件事。曹操是一個極端自負、師心自用的角色,老是喜歡耍點小聰明,搞點文字遊戲,以居高臨下的姿態顯示自己比群臣高出一頭,以滿足其自我膨脹的心理。偏偏名士氣十足的楊修不知趣,竟天真地出來與曹操進行智力競賽。第一次,曹操嫌花園門太闊,卻不明說,只在門上書一「活」字而去。楊修猜透曹操的意思,讓人把園門改小一些。這本是一片好意,沒想到這卻使想由自己來宣佈謎底的曹操感到敗興,竟因此而「心甚忌之」。第二次,曹操在塞北送來的酥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字,楊修不僅猜出謎底是「一人一口酥」,而且不等曹操下令,就和眾人分吃了。在曹操看來,楊修不僅聰明過分,而且簡直有點膽大妄為,所以,他雖然表面「喜笑」以示寬宏大量,實際上卻「心惡之」。追原楊修的本意,無非是要顯示一下自己的穎悟過人;但他卻忘了,封建統治者向來是不喜歡臣民比自己聰明的,「露才揚己」者往往會遭到排斥和打擊,何況他面對的是予智予雄、狡詐萬端的曹操呢?
第二類是揭露了曹操的陰謀詭計的,這是指第三件事。一切殘民以逞的統治者,不管表面上多麼強大,內心都是十分空虛的,總是擔心自己的腦袋會搬家,因而無不警衛森嚴,以各種殘酷的手段對付可能威脅自己的人。曹操更是整天疑神疑鬼,對自己的近侍也不放心,竟挖空心思地想出了「夢中殺人」的詭計,這真是歷史上的一大「發明」,表現了曹操駭人的奸猾。這一手騙過了許多人,卻被楊修戳穿了;「臨葬時指而歎曰:『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其實,楊修對曹操並無惡意,更無反叛之心,他只是同情那位近侍死於非命,只是口太快而已。但他這樣說,簡直是當眾給曹操一記耳光,使曹操的卑劣政治品質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曹操怎能不切齒痛恨? 「愈惡之」實在情理之中。
第三類是介入了曹操家庭內部紛爭的,包括第四、五、六件事。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對權力的控制、傳承,乃是性命攸關的大事,千百年來,變故紛起,慘禍迭出。在曹操的家庭內部,圍繞著立嗣的問題,曹丕與曹植展開了長期的明爭暗鬥。楊修與曹植交好,不由自主地捲入了這場鬥爭,這就更加嚴重地觸犯了曹操。當曹丕以大簏藏吳質入府密商的時候,他出於維護曹植的心理,連忙稟報曹操,不料為吳質所算,真相被掩蓋,反而使曹操懷疑他誣陷曹丕,「愈惡之」。這就是第四件事。第五件事是曹操密令鄴城門吏不讓曹丕、曹植出城,欲試二人臨機處置的才幹。楊修為曹植出謀,打起「奉王命」的旗號,斬門吏而出,使曹植贏得一分,這表現了楊修隨機應變的才幹;但事情為曹操所知,卻使曹操產生被蒙蔽的心理,因而「大怒」。這時,楊修的處境已經很危險了。接著又發生了第六件事: 楊修為曹植預作答教十餘條,以便應付曹操的詢問,誰知這答教卻被曹丕買通曹植手下人偷走,交給了曹操,曹操更加震怒。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操持權柄二十多年,怎能容忍別人操縱他的兒子來欺瞞他! 毛宗崗在第72回回評中說: 「使(楊)修非黨(曹)植以欺曹操,則操可以不怒,而修可以不死。」這話雖不盡然(楊修不如此也有可能被殺),但畢竟指出了要害所在。更何況,楊修在答教中表現出來的政治軍事才能,使曹操不能不擔心他會成為曹氏天下的隱患。到了這時,曹操欲殺楊修之心已經無法挽回了。
這三類事件,由生活瑣事到政治品質,再到立嗣大計,性質越來越嚴重,清晰地顯示了曹操對楊修由「忌之」到憎惡的思想演變過程,說明了楊修被殺的必定性。
作品敘寫這六件事,明是寫楊修,實則重心一直放在曹操身上。這個不可一世的奸雄,猜忌心之重簡直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不但逆之者難逃一死,就是無意犯其忌諱者也要倒霉。在他的手下當差,真是如伴猛虎,隨時有被吞噬的危險。
可憐的楊修,在死亡之劍已經舉起的時候仍不察覺,還是那副名士派頭,還是那麼不拘小節,終於又因「雞肋」事件而觸怒了曹操。曹操隱忍已久的殺機趁勢爆發,立即將他斬首示眾。
曹操殺掉楊修之後,為了掩人耳目,佯裝也要殺掉夏侯惇;而為了證明楊修確實該殺,他故意下令來日進兵,結果又一次遭到挫敗,自己也被魏延射落兩個門牙。他這才認識到楊修主張退兵的想法是正確的,於是「將修屍收回厚葬,就令班師」。昨天蠻橫無理地殺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這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手段,充分表現了曹操驚人的權術;做了虧心事卻從不認錯,企圖以「厚葬」來抹掉自己手上的血跡,在自欺欺人中求得心靈的平靜,這又深刻地揭露了曹操的陰險和狠毒。這一切使讀者進一步感到,曹操確實是一個性格複雜的奸雄,而不是一個臉譜化的壞蛋。
「楊修之死」在篇章結構上很有特色;作品一開始就掀起高潮,強烈地吸引住讀者;中間巧用插敘,逐層揭示情節的內在聯繫;最後是尾聲,既寫出結局,又照應開頭。這種佈局,不僅使這個本來並不複雜的情節文勢起伏,避免了平淡冗長;而且使這個情節與曹、劉爭奪漢中的情節主幹契合無間,在藝術上是十分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