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常讓人感到仁厚有餘,智勇不足。三讓徐州,不忍乘危取荊州,攜民過江,禮賢下士,是那樣寬厚仁義。卻很少讓人看到他有超人的智謀。諸葛亮出場以前他的智勇就很少得到表現,諸葛亮出場以後,他就更是相形見絀。他幾乎全被諸葛亮的超人智謀的光彩遮蓋住了,在很多鬥智斗謀的故事裡,劉備只是作為諸葛亮的配角出現。
博望之戰,諸葛亮調兵遣將,意圖一目瞭然:誘敵深入,然後火攻。眾將不甚明白尚可,劉備竟也沒看出一點門道,只是疑惑不定。敗走漢津口,東吳派魯肅以弔喪為名探聽軍情。諸葛亮對劉備說,魯肅到了,如果問曹操動靜,主公只推不知,再三問時,便可讓魯肅問諸葛亮。劉備馴順備至,一照諸葛亮的安排去做,沒有一點兒自己的主張。諸葛亮赴江東後,劉備的軍隊人馬仍完全由諸葛亮安排調度,還在劉備赴臨江會回荊州時,諸葛亮就把一切都安排好了;要劉備收拾船隻軍馬候用,以某日某時為期,讓趙雲如何如何。劉備不但弄不清諸葛亮的意圖,連想向諸葛亮打聽清楚都不能,只有唯(唯而聽,遵命而行。
赤壁之戰,劉備除了照諸葛亮的安排收拾軍馬戰船候用,沒有起別的作用。劉備一方人馬,要等諸葛亮借完東風,從千里之外的江東回來,一由諸葛亮調用,劉備只有在旁候聽的份兒。調用完畢,劉備便也只有屯兵樊口,憑高而望,坐等成功,只有在一旁觀戰的份兒。取南郡、借荊州,也看不出劉備起了什麼作用,表現了怎樣的才略。周瑜親來油江口相謝,劉備卻看不出他的來意是為南郡,諸葛亮點明周瑜的來意後,劉備又不知「何以待之」。後來,他一一照諸葛亮的吩咐作了應答,輾轉尋思,又覺得於理未然,直待諸葛亮把計謀全盤托出,「只須如此如此」,劉備才恍然大悟。他顯得一點政治軍事眼光也沒有。
劉琦死後,魯肅來討荊州,事前同樣不知如何應答,又是諸葛亮一手安排,才「借」得荊州。過江招親,劉備先是懷疑未決,不敢去東吳,待諸葛亮把一切都安排停當,一路上劉備仍怏快不安。待弄假成真,與孫夫人成親,劉備又為聲色所迷,不想回荊州,後來逃出東吳,快到荊州,想起在吳繁華之事,還淒然淚下,戀戀不捨。兵伐東川時,張飛與張鄒對陣,終日飲酒,劉備既不明白此中有計,更不明白諸葛亮為何反要把酒送到軍前。黃忠奪天蕩山,連輸數陣,劉備只知作慌,不知這是驕兵之計。諸葛亮用疑兵之計擊敗曹操,劉備想了半天,也弄不明白「曹操此來,何敗之速」。
《三國演義》寫劉備仁厚,符合歷史人物劉備的性格。歷史上的劉備和曹操、孫權相比,寬厚仁義這一點要突出一些。讓徐州、攜民過江都實有其事。還在為平原令、平原相的時候,有一次,一個叫劉平的人恨他,派刺客刺殺他,他寬厚熱情相待,竟感動了刺客,使他不但不忍下手,反而把劉平的陰謀告訴劉備。人川進駐葭萌關時,他也並不急於攻打張魯,而是先在那一-帶厚樹恩德,以收民心。因此,當時人像傅干就說他「寬仁有度」,後來陳壽在《三國誌 先主傳》後的評語中也說劉備「弘毅寬厚」。小說這方面的描寫雖然進一步理想化,但大體有歷史根據。不過,歷史上的劉備還很有軍事才能,不像小說描寫的那樣仁厚有餘,智勇不足。
其實,博望燒屯一戰便是劉備指揮打的。他自燒營屯,偽裝敗逃,誘敵深人,然後設伏兵擊敗曹兵。這一戰體現了劉備善於用兵的才能。派諸葛亮出使東吳,結盟抗曹,符合諸葛亮《隆中對》提出的思想,但最後決策應是劉備作出的。據《三國誌 先主傳》注引《江表傳》,魯肅過江到當陽,便和劉備討論了天下情勢。劉備進駐鄂縣,才派諸葛亮隨魯肅去見孫權,而決定應是由劉備在當陽作出的,也只有劉備才能作出這樣重大的決定。這一決定顯然體現了劉備的遠見卓識。
赤壁之戰,史書並沒有說劉備的兵馬全是由諸萬亮調用指揮的。《三國誌 先主傳》說,諸葛亮赴江東與東吳結盟後,孫權派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在赤壁大破曹操。《三國誌.諸葛亮傳》、《周瑜傳》的記載都只提劉備。《三國誌.武帝紀》注引《山陽公載記》則說,曹操的船在赤壁為劉備所燒。曹操從華容道逃脫後,很得意,說了這樣一句話:「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山陽公載記》接著這樣記載:「劉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曹操懼怕的是劉備。這從側面說明,劉備實際參與指揮了赤壁之戰、至少指揮了自己一方的兵馬。
借荊州也應該功歸劉備。《一國志先主傳》注引《江表傳》說,周瑜分南岸地給劉備,劉備嫌少,不足以安民,「復從孫權借荊州數郡」,《一國志.魯肅傳》說:「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魯肅勸權借之」是劉備親赴江東,才「借」來荊州。用「借」的方式實際佔有荊州,並親往東吳,是頗有謀識和膽略的。取漢中是劉備親自指揮的,諸葛亮並未參加。這次戰役,劉備先指揮黃忠軍大破夏侯淵軍。待曹操率軍親至,劉備斂眾拒險,不與交鋒,以靜制動,使曹軍亡者日多,無計可施.不得不退回長安:劉備因此據有漢中。這一戰役也顯示了劉備卓越的軍事才能。說明即使諸葛亮出山以後,劉備仍是叱吒風雲的主角,而不是處處盲從於諸葛亮的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