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雙方在定軍山投入非常多,為何卻是劉備奪取了漢中?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魏蜀雙方在定軍山投入非常多,為何卻是劉備奪取了漢中?

定軍山之戰是魏、蜀兩大軍事集團正面硬鋼的一場戰役,魏蜀雙方參戰的著名將領都非常多,幾乎算得上舉國之戰。最終的結局是劉備奪取了漢中,曹魏失去了對漢中地區的控制權,還損失了統軍大將夏侯淵。

定軍山之戰是劉備與夏侯淵的對決,佔據優勢的夏侯淵落個戰死沙場,丟城失地,他在戰略和戰術上都出現了重大的漏洞。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漢中的底盤原來是張魯的,曹操定都許昌後,一路向西征討韓遂、馬超,佔領了西涼地區,確保了西北地區的穩定,鞏固的曹魏集團的後方,解除了西涼軍和馬超集團對曹魏後院的危機。

曹操取得了西北戰爭的勝利後,順勢進攻了漢中的張魯,張魯很識趣,投降了。曹操兵不血刃的拿到了進攻益州的門戶之地漢中(南鄭)。按照當時的局勢,曹操應該借助漢中,以此為基礎,繼續南下,攻擊剛剛奪取益州的劉備。

劉備取得益州也很輕鬆,一路順風順水的進入成都,借助益州劉璋內部的叛徒,很快就把益州佔領了。如果曹操要進攻益州,劉備在立足不穩,益州派和荊州派沒有完全整合完的情況下,勝負未可知。

但是曹操並沒有攻擊益州,因為他的後院起火了,宛城發生了叛亂,漢獻帝劉協封了曹操為魏王,加九錫,朝中很多忠漢重臣對曹操把持朝政極度不滿,更重要的是東吳孫權又蠢蠢欲動,要北上進攻曹魏。

曹操退兵了,回去解決他的根基問題,留下了手下著名的將領夏侯淵鎮守漢中,派河北著名將領張郃輔助,給他們配置了五萬精甲。這樣的配置,鎮守漢中應該是萬無一失的,但最後還是失了。

劉備要穩定了益州後,當務之急就是解決頭上的「達摩利斯劍」——漢中的曹魏精兵。要等曹操騰出手來,再進攻益州,危險就大了,趁曹操率領大軍回去了,收拾漢中,而且是必須拿下,這是益州的咽喉之地,不能讓別人隨時捏住自己的喉嚨。

劉備率領大軍出發了,他們的第一次交戰地點在陽平關。夏侯淵、張郃率軍鎮守,劉備來攻。陽平關是進入漢中的重要關隘,兵家必爭之地。

陽平關之戰,夏侯淵的戰略完全沒有問題,你攻,我守。你只要攻不下來,就算我贏。

劉備很著急,在陽平關一直跟夏侯淵耗著,他手下的大將,出名的什麼張飛、趙雲、黃忠、魏延、馬超等都上陣了,五虎上將除了關羽守荊州,該來的都來了;不出名的什麼吳忠、陳式、吳蘭、雷銅也來了。

劉備攻不下來陽平關,他是疲師遠征,夏侯淵是以逸待勞,夏侯淵的戰略非常正確。

劉備的重要謀士參謀法正看到了問題的關鍵——夏侯淵要玩陰的,跟咱們打消耗戰。我們玩不過,戰略要變,不在陽平關和夏侯淵糾結了,繞過它,奔定軍山。

定軍山是個重要的戰略重地,一方面扼守陽平關到漢中的必經之道,一方面又可以對漢中朝發夕至,說打就打。

夏侯淵在漢中的守軍並不多,漢中很危險,必須拔掉劉備在定軍山的據點。

拔掉定軍山的戰略也沒有問題,但是指導思想有錯誤,那就是戰術的問題了。

夏侯淵和張郃兵分兩路出擊定軍山,這很危險,本來在陽平關的守軍最多五萬精甲,除去漢中的守軍,減去陽平關被劉備消耗掉的一部分,現在再一分兵,軍力就相對要弱得多。

而此時雙方的事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劉備成了守軍,以逸待勞,夏侯淵卻成了攻方,攻打佔有地理優勢的定軍山。

夏侯淵的兵分兩路注定會失敗,因為劉備得到了後方諸葛亮的增援,不但有糧草,更有大量的軍隊前來。法正又出謀對夏侯淵進行圍點打援,圍的是張郃,打的就是夏侯淵。

結局很悲慘,夏侯淵在戰鬥中被老將黃忠斬於馬下,魏軍四散而逃,張郃拚命突出重圍,回到了陽平關據守不出。

戰略上的失敗,導致了局勢的反轉;戰術上的失誤,導致了優勢盡失,夏侯淵兵敗身死。那麼,夏侯淵要如何破解劉備佔據定軍山戰略部署呢?

既然劉備繞過了陽平關,不與夏侯淵打消耗戰,要扭轉戰場的主動權,那麼夏侯淵也不一定要去攻打定軍山,依然據守陽平關,派出部分精兵打擊劉備的後勤補給線,讓劉備大軍成為孤軍深入的態勢,缺糧少兵。

劉備要是進攻漢中呢,夏侯淵此時就可以全軍出動,攻擊劉備的後方,與漢中守軍進行前後夾擊,達到殲滅劉備的目的。

曹操留給夏侯淵的主導思想是守,不是攻,無論局勢如何變化,只要守住就行,無論是守陽平關,還是漢中,只要守住一個點,劉備的這次漢中遠征就不可能成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