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是一個大動亂大分裂的時代,漢朝滅亡後,天下分為魏蜀吳三國。三國紛爭,戰火連年。
生活在亂世中的芸芸眾生,他們究竟有著怎樣的境遇?
在那個時代,哪國的百姓相比較而言生活更好一點?
各個時期的百姓生活差異有多大?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內容:
首先說魏國。
魏國作為當時中國的中心,佔據整個黃河流域,擁有全中國百分之六十的人口。
但是,北方恰恰是漢末動亂遭受打擊最嚴重的區域。
我們回溯歷史,從黃巾之亂到董卓亂洛陽,曹操徐州大屠殺,官渡殺七萬降卒,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關中、兗州各地相繼發生人吃人的慘劇,天災不斷,尤其是人禍不息,相互殺戮,導致曾經最富饒的中原成為了一個大型停屍間。
這個局面直到曹操穩定中原,才稍有改善。曹操用任峻、棗祗實施屯田,給予百姓耕具土地,流民才逐漸恢復安定。
至於河北地區,情形雖然好於中原,但也好不太多。袁紹在河北重用豪強地主,導致大量土地被兼併,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十分困苦。
曹操滅袁紹,取河北後,當地百姓為避戰禍躲入深山,曹操下令將他們從山中召出,賜予田地耕具,令其安居。
曹操給河北的令中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衒鬻家財,不足應命;......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
北方終於在曹操穩定大局後歸於安定,百姓生活逐漸走入正軌。從建安十三年到建安二十四年,雖然期間戰火不斷,又有大規模的天災瘟疫,但是與漢末大動亂相比,北方百姓的生活已經算是好的了。
這個局面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劉備、關羽進攻漢中和襄樊,導致曹操部隊不夠用,因此大肆徵兵徵糧,百姓的生活負擔加劇,曹魏境內民變叛亂再次出現。比如著名的侯音叛亂。
幸虧關羽敗死,北方才避免再次陷入動亂。
曹操死後,曹丕建立魏朝,數年間雖有軍事行動,但百姓生活總算再度安穩,一切按部就班,不再有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擔憂了。
北方的局面再無巨大變遷,其後曹睿以及魏氏三少帝時代,北方再無大動亂,經濟恢復,政治還算清明,即便有曹睿後期驕奢淫逸,百姓有幾年又苦其徭役。但與戰亂年代相比,生活在曹睿時代的百姓竟然還算是幸運的。
再說蜀漢。
蜀漢小國,唯有四川之地。漢末動亂,四川之地受波及較小,影響不大,被稱為「天府之國。」因此,劉備對這個地區垂涎三尺。
劉備滅劉璋,佔領巴蜀,四川人民終於開啟了悲慘之門。
劉備攻漢中數年,青壯年男子全部徵調作戰,女人組織起來搞運輸。
漢中戰後,劉備又發動夷陵戰役,結果全軍覆沒。
劉備死後,諸葛亮先是南征,隨後又北伐。百姓苦其徭役戰事長達八年。
諸葛亮死後,繼任者蔣琬、費禕總算消停了二十年,蜀中百姓也得以休養生息,可以說,蔣琬費禕時代是蜀漢百姓生活最好的時代。
然而,好景不長,姜維時代到來以後,窮兵黷武,令人髮指。十年間十一次北伐,無歲不征,無年不戰,蜀中百姓「面有菜色」,「百姓凋瘁」,整個國家經濟趨於崩潰。
當鍾會、鄧艾的大軍攻入漢中,蜀漢便土崩瓦解,官員投降,百姓歸順,除了姜維率領的鐵桿鷹派,蜀漢沒人願意再打這一仗!
客觀的說,諸葛亮治理蜀漢頗有功績,這主要是體現在內政上,百姓在諸葛亮時代雖然也苦於戰爭,但總算有一股精氣神支撐著他們。但精神這個東西短期可以,長期不行,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自知之明,不隨意出征,蜀中百姓生活最好。直到姜維到來,終於國窮民困,蜀漢衰亡。
最後說東吳。
東吳類似於奴隸制的制度,以及落後生產力,導致東吳百姓的生活一直都比較困苦。
按照平均來看,魏蜀吳三國,生活最悲催的應該就是東吳百姓。
不過,沒有最悲催只有更悲催,東吳各個時代百姓的生活狀態還是有較大不同的。
早期「東吳以草創之國,信不堅固」,指的就是東吳初期組織的鬆散。
東南之地在三國時代是蠻荒之地,那裡開發度很低,除了個別人口密集的城鎮,絕大多數地區都是處女地,未經開發的荒山野地。
漢末大亂,不少北方流民逃難到江南,因為這裡受到的戰火波及較小。
安定下來的人民在孫策和孫權時代,生活開始穩定。諸葛亮所說「國險民附」,指的就是這個階段的東吳。
在孫權時代,雖然軍戶也是將軍的奴隸,戰時作炮灰閒時耕作,但總的來說,與漢末大動亂相比,東吳百姓總算不再擔驚受怕。
但這個局面越往後越悲劇,孫皓上台後,大興土木,橫徵暴斂,陸凱就說:「先帝戰士,不給他役,使春惟知農,秋惟收稻,江渚有事,責其死效。今之戰士,供給眾役,廩賜不贍。」
這就是比較孫皓時代與過去時代軍戶生活的差距。過去只是春季種田,秋季收割,有了戰爭才打仗。現在卻是什麼都要干,而且沒有任何賞賜,全是義務勞動。
吳國滅亡時,兩百萬人口養活了二十四萬軍隊,無算龐大的後宮。百姓生活困苦可想而知。
漢末三國亂世,百姓的生活經歷了劇變,先是家破人亡,然後稍微安定,但繁重的徭役賦稅始終縈繞在百姓頭頂,揮之不去,魏蜀吳三家無不如此。
古代百姓幸福指數,其實只是和以前比壞,只要沒有更壞,他們就知足了!
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誠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