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3年三月,孫吳太傅諸葛恪率大軍圍新城。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東吳和曹魏兩方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建安四年,孫策取合肥。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後曹操表劉馥為揚州刺史, 劉馥佔領合肥。自後孫權屢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滿寵更治新城。終吳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後再增築,命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戰役。
其中,就公元253年的新城之戰,可以說是東吳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合肥新城。在新城之戰中,諸葛恪率領20萬大軍,這可以說是東吳兵力的極限了。因為在三國鼎立的格局形成後,東吳最多只有25萬左右的兵力。不過,在新城之戰中,東吳再一次無功而返。並且,就指揮這場戰役的諸葛恪,也因為新城之戰的失利,從而引來殺身之禍。
一
首先,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吳建興元年),曹魏出動15萬大軍,兵分三路,向孫吳的東西兩個方向進擊。其中,曹魏東路軍以司馬昭為都督,領兵7萬,直逼東興。東吳以太傅諸葛恪為統帥,率軍4萬,迎擊向東興進攻的魏軍。魏軍戰敗。司馬昭因此戰的戰敗而被削去侯爵,諸葛恪則在吳國的聲望達到了頂點。在東興之戰中,諸葛恪重創了曹魏大軍。而這,無疑給了諸葛恪發動新城之戰的底氣。當然,我們常說驕兵必敗,哀兵必勝,在新城之戰中,志得意滿的諸葛恪沒能笑到最後,反而是嚴陣以待的曹魏取得了勝利。
公元253年7月(魏嘉平五年,吳建興二年)三月,諸葛恪發動吳國上下,組成一支孫吳史無前例的二十萬大軍,並相約蜀漢大將姜維一同出兵。早在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時候,就經常邀請東吳一起出兵,以此讓曹魏顧此失彼。現在,雖然諸葛亮早已去世,但是,他的傳人姜維依然堅持北伐中原。於是,諸葛恪作為諸葛亮的侄子,自然也向姜維發出了共同討伐曹魏的信號。
二
公元253年四月,諸葛恪攻打淮南,五月,諸葛恪採納手下的意見,撤回軍隊圍困合肥新城。在得知蜀漢、東吳共同出兵的消息後,司馬師命令郭淮、陳泰率領關中全部軍隊,去解救狄道的圍困;命令毌丘儉兵不動堅守營地,而把新城交給吳國去圍攻。陳泰行軍至洛門,姜維糧盡,只好撤退。而這,自然讓曹魏可以專心對抗東吳的20萬大軍了。在新城之戰中,曹魏揚州牙門將涿郡人張特守衛新城,吳軍連夜攻打,城中兵士共四千人,又陸續損失了一半左右。
對此,諸葛恪又堆起了土山猛烈進攻,新城將要失陷,不能再守護了。在這個時候,張特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詐降的計策。於是張特派遣使者對諸葛恪說:「現在我已經無心再戰了。但是,按照魏國的規定,被圍攻超過百日而救兵仍然未至者,雖然投降,其家屬也不治罪。」也即張特向諸葛恪傳達了一個信息,自己想要投降東吳,不過現在投降的話,自己的家人就會被曹魏治罪。
三
在此基礎上,張特進一步表示:「我自受圍攻以來,已經九十多天了,這城中本來有四千餘人,戰死者已超過一半,城雖然失陷,但還有一半人不願投降,我要回去勸說他們,逐一辨別好壞,明天一早送名單過來,請先把我的印綬拿去當作信物。」於是,張特派遣的使者,就他的印綬扔給了吳軍。而就諸葛恪來說,自然也輕信了張特,不僅沒要他的印綬,還下令手下停止進攻。對此,在筆者看來,攻城作戰時,非常講究一鼓作氣這個道理,也即不能中途而廢。
但是,現在的諸葛恪,就在即將攻克城池的話,輕易中計,錯失了攻破合肥新城的最佳機會。在吳國大軍停止進攻後,張特連夜拆除城內房屋的木材,修補加固城牆缺口成為雙重防護,第二天,對吳人說:「我只有戰鬥而死,決不投降!」在得知自己被戲耍的消息後,諸葛恪憤怒至極,加緊攻城,但卻不能攻克。並且,因為當時天氣十分炎熱,吳軍疲勞不堪,飲用了不潔淨的水,更是導致吳國大軍在不斷損失人馬。
四
最後,戰事膠著之際,諸葛恪因為心中沒有良策,又恥於攻城不下,所以憤恨之情常流露於外表。對此,麾下將士的勸諫,自然也遭到了諸葛恪的拒絕甚至排斥,這讓諸葛恪在將士中的威信不斷下滑。無奈之下,到了公元253年七月,諸葛恪率軍退卻,那些受傷生病的士卒流落在道路上,艱難地互相扶持著行走,全軍上下沉浸在哀痛悲歎之中,魏將文欽乘勢追擊,追斬萬餘人。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新城之戰中,諸葛恪率領20萬大軍,卻沒能攻克數千人把守的城池,反而付出了重大傷亡的代價。在回到朝廷後,諸葛恪因為新城之戰的失敗,從而遭到了更多大臣的攻擊。
同年八月,諸葛恪回到建業,孫峻想與諸葛恪爭權,便利用諸葛恪征討曹魏失敗作為機會,和東吳皇帝孫亮定下計策,置酒請諸葛恪赴宴。酒過數巡,吳主孫亮起身回內殿,孫峻假托如廁,脫掉長衣,換上短裝,出來厲聲喝道:「有詔捉拿諸葛恪!」諸葛恪驚起,欲拔劍,尚未出鞘,而孫峻的刀已經接連砍下。總的來說,建興二年(253年),諸葛恪為皇帝孫亮聯合托孤大臣孫峻所害,時年五十一歲。在除掉諸葛恪後,孫峻及其兄弟把持東吳大權,甚至還廢除了孫權之子孫亮。因此,對於新城之戰來說,不僅讓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丟了性命,更引發了吳國的內亂,成為東吳實力走向下滑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