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的軍事家首推曹操。曹操鑽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在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一次在行軍途中,曹操傳令不得使戰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麥苗。可曹操的戰馬因受驚嚇踏了麥田。他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髮,以示處罰,足見執法認真。《通典·兵典》中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也反映了他嚴明的軍令。
在用兵方面,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鬥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他確實是一個極為傑出的軍事家。
但再看曹操南征東吳你還會說他高明嗎?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後,南征劉表,正逢劉表病死,繼任其官爵的劉琮在蔡瑁等人的勸說下投降曹操,至此,曹操征服天下大業的偉大理想可以說是勝利在望了,因為當時天下敢與其爭鋒的英雄只有盤踞東南的孫權,盤踞西部的馬超、韓遂,另外還有張魯,西南一角的劉璋,曹操現在佔據荊州,將這幾大勢力從南到北分開,曹操可以各個擊破,分而取之。
然而,曹操首先選擇南征東吳,先是發下戰書,要求孫權投降,否則,要踏平東吳。然而,沒有想到的是,曹操南征東吳,竟然被周瑜在赤壁一役打得找不到北,最終是潰敗而逃,從此無力南下,揭開了最終三分天下的序幕。
歷史發展到這裡,有三國迷們認為曹操在征服劉表之後選擇進軍東吳犯了一個戰略錯誤,曹操不應該首選東吳,因為孫權勢力最大,應該首選劉璋,還說如果郭嘉在,一定會勸服曹操不攻打東吳,轉而西進首先攻打劉璋。
曹操南征東吳真犯了戰略錯誤嗎?曹操在征服劉表之後,首選東吳,那是曹操及他手下一大批謀臣武將通過全面分析之後的最佳選擇,作為當時最具征服天下實力的曹操來說,他在選擇是東進還是西進的方面不可能犯下戰略錯誤,他選擇攻打東吳,那是當時天下形勢最佳選擇。
首先,曹操選擇首先南征劉表就是為攻打東吳作準備。曹操平定北方之後,剩下的幾股勢力唯獨孫權最強,這一點不需要懷疑,所以,孫權成為曹操平定北方之後最大的心腹大患。但是,曹操南征為何不首先選擇孫權,而是選擇劉表呢?當然不是劉表勢力最弱,而是劉表佔據的地理位置實在太重要,他成為當時幾股勢力的聯繫點,佔據著中國最中間的位置,當時的荊州北到陝西,中間佔據湖南、湖北,南到南海,既是當時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方,也是當時中國人口最集中的地方,拿下劉表,等於是拿到征服天下的最好保障,既擁有了強大的經濟,也擁有了人口,最主要的是將當時幾股勢力分割開來,讓他們不能實現聯盟,首尾不相接,並且各個實力最終都與曹操直接相連,徹底暴露在曹操的刀劍之下,曹操然後採取各個擊破的辦法,最終達到征服天下的目的。曹操南征劉表的目的也迅速的得到了實現,而且不但沒有任何損失,還擁有了劉表大軍上十萬,光水軍就有十萬左右。
其次,曹操南征孫權,那是當時幾股勢力的最佳選擇。曹操擁有荊州之後,放眼天下,當時與曹操為敵的幾股勢力,只有孫權孤立在東南一角,現在,曹操選擇孫權來打,那其他幾股勢力即使有心幫助,但也沒有辦法幫上忙,而且距離遙遠,各大勢力也會心存僥倖,以為孫權能夠抵擋曹操,這樣,曹操完全可以放心打擊孫權,而且能夠做到打敗孫權,威震其他勢力,畢竟,孫權是最大勢力的一方。
如果曹操選擇攻打劉璋,一方面進攻劉璋的路線只有一條,需要通過湖南到四川,不但路途遙遠,而且山高路險,經過多重水路,曹操大軍剛到,劉璋就會居高臨下發動進攻,殲滅曹軍,如果從湖北方向進攻,那幾乎沒有路可走,更加不可能,最主要的是劉璋、張魯、馬超與韓遂幾大政權在一起,現在,曹操如果打下劉璋,那其他幾股勢力就會意識到下一個就是他們了,所以,那必定是相互聯合,他們佔據地形優勢,曹操必定會面臨多方戰爭,曹操會受得了嗎?所以,曹操選擇南征孫權,這樣的戰略選擇是完全正確的,即使郭嘉在,那不但會支持,或許還是積極的鼓動者。
第三,東吳雖然強大,但內部並不穩定,有希望不通過戰爭獲得和平解決。別看東吳雖然當時在曹操的幾大敵對勢力中實力最強大,但東吳內部並不很穩定,因為孫權當時才26歲,或許比劉琮的年齡還小,而且是接孫策的位,在東吳的陣營中影響也並不大,還處於張昭、周瑜等幾位輔佐大臣的輔助之中,尤其是孫權陣營中歷來就有主降派和主戰派,其中以張昭為首的主降派佔據政治核心,以周瑜為首的主戰派其實在政權之外,是少數派。所以,當曹操的戰書到達時,張昭請降,而且張昭與曹操手下王朗等關係很好,並且王朗就是從孫權陣營中走出去的,特別是張昭當時是孫權方面內部事務最有影響的人,所以,張昭請降是孫權內部最大的聲音,當時魯肅不敢在朝廷上發聲,根本原因是他知道,他的聲音會被主降派張昭方面湮滅,必須要有周瑜的支持。而孫權也是舉棋不定,最終在魯肅的勸說下請回周瑜才下定決心。而劉璋在益州經營幾十年,影響極大,意見會相對統一,而北方無論是張魯,還是馬超、韓遂,一直是曹操的死敵,投降的可能性絕不會很大。所以,曹操首先選擇孫權,其實是想和平解決。
第四,劉備敗逃的方面是孫權方向,那曹操當然要拿孫權試問。曹操平定荊州,其實還是有漏洞的,那就是劉表的另一兒子劉琦還沒有投降,佔據江夏,而且依附劉表的劉備也是自己必須要消滅的對手,現在逃到了孫權的那裡,因為劉備當年依附曹操時,不但背叛了他,而且還殺掉他的部下,舊仇新恨,當然要清算,雖然這個時候的劉備,曹操根本就沒有把他當作對手,但在曹操眼中那是恨之入骨。現在,你竟然又投向孫權,那自然先要拿孫權試問。所以,曹操下戰書給孫權,當然是要求孫權交出劉備,以解當年劉備背叛之恨。
第五,曹操開始並沒有武力解決孫權的打算,只是試探而已。即使如此,曹操當時發戰書給孫權,並沒有馬上發動進攻孫權的打算,他一方面是想逼降孫權,另一方面還是在一心先平定荊州,因為荊州雖然已在手,但真正平定要需要時間,更何況,曹操軍隊來自北方,真要與孫權開戰,那也要有充分的準備,至少在水軍方面不輸孫權,否則,要想真正以武力征服孫權那還有困難。所以,此時的曹操一方面在等待孫權的答覆,另一方面在治理荊州內部事務,三方面在全面整頓荊州水軍,達到至少可以對抗孫權水軍的水平。
然而,曹操雖然在戰略佈局上是正確的,但他依然還是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那就是低估了孫權手下主戰派的決心。雖然主戰派周瑜在東吳政權裡是少數,但是,他長年主持軍事,在軍事方面的尋找戰機的能力不是曹操手下那般謀臣武將所能相比的,尤其是在他熟悉的地盤上,無論地形、氣候、長江流域的特點等都相當熟悉。
所以,曹操驕傲的認為周瑜無論如何不會主動出擊,沒有做到必要的防範。其實,赤壁之戰完全是周瑜方面主動打起來的,曹操根本就沒有想在這個時候與周瑜發生戰爭,根據《三國誌》中《周瑜傳》的記載,赤壁之戰其實發生了兩場戰爭,第一場就是周瑜主動出擊,這場戰爭,已在江南的曹操竟然被周瑜打敗,逼到了長江以北,這實際上說明了曹操方面最擅長的陸上戰爭就被周瑜打敗了,等於是讓周瑜拿到了戰爭主動權,然後就讓周瑜能夠運用到自己最擅長的方法用水軍打敗他,當然,曹操可以認為這是他的戰略撤退,因為曹操軍隊中當時發生了比較大的疾疫。但即使如此,此時的曹操也應該清醒過來,周瑜不是浪得虛名,該認真應對了,如果曹操在剛被周瑜打敗之後能夠清醒過來,那就不會發生赤壁之戰的第二場戰爭也是終極大戰,至少不會發生赤壁之戰大敗的結局,當周瑜派出黃蓋假意投降時,聰明一世的曹操竟然再次犯糊塗了,竟然相信周瑜真的會投降他,這樣的低級錯誤簡直是不可思議,因為能夠在陸地上就能夠打敗曹軍的周瑜,怎麼會沒有徵兆的突然要投降他呢?用腳都能夠想明白的事情,曹操竟然天真的認為這是他實力太大的原因,最終導致赤壁之戰大敗,這才是曹操南征孫權輸得最徹底的根本原因。
所以說,曹操在南征劉表成功之後,馬上發戰書給孫權,戰略上絕對是最正確的選擇,但曹操最終在赤壁之戰上慘敗,那是犯了一次又一次嚴重的戰術錯誤,把一手絕好的牌打糊了,根本原因實在是驕傲得沒有邊了,我們簡直就像在看神話電影,23萬大軍竟然被周瑜的3萬人馬不止一次的打敗,而且是敗得一塌糊塗,損失過半,簡直是羞辱得體無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