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為什麼沒成功?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時期曹操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為什麼沒成功?

三國時代,在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最有機會統一三國的就是曹操,但是曹操始終一個沒有稱帝,第二個沒有統一三國。曹操沒有稱帝,暫且不說,我們先來說說曹操為何不能統一三國?主要原因還是其錯失了三次次最佳的機會。這些幾乎其實如果曹操能把握好,當時絕對是可以統一三國的,可惜那時候沒有認真去研究,對於錯失的機會只有我們後人看了才覺得可惜,也許那時候他有自己的理由吧。

第一次機會是208年荊州之戰後,曹操趁著劉表病死兩子內訌輕易奪取荊州。寄居荊州的「老對手」劉備在江陵遭受曹操「虎豹騎」重創,只能向江東孫權求助。「鬼才」郭嘉雖死,但此時「|毒士」已經融入曹操決策圈。賈詡建議曹操「坐觀江東」,這其實是當年曹操「坐觀遼東」的再版,只是袁譚、袁熙換成劉備、劉琮,公孫度換成孫權,但「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圖」並無差別。曹操完全可以一方面在坐鎮荊州保境安民,另一方面訓練水師坐觀江東,不急於出兵江東。孫權收留劉備,既擔心劉備「圖之」又擔心曹操藉故來伐,採取公孫度的「殺人保和平」也不失為一種選擇。只要剪除了劉備,天下英雄誰能對抗曹操?曹操當年不進攻遼東,擔心袁譚、袁熙與公孫度聯手「相救」,此時卻無視劉備、劉琮與孫權會「相救」,這才有赤壁之敗。曹操敗歸許都悼念郭嘉責備謀士參謀沒有盡力,就有人拿出賈詡之言認為曹操不納忠言,陳壽撰《三國誌》也認為「太祖不從,軍遂無功」。

第二次機會是荊州之戰後,劉璋派張松向曹操輸誠。曹操本是愛才心切之人,所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次曹操竟然新得荊州狂妄自大,對長得寒酸的張松極為傲慢,導致張松大傷自尊,轉而說服劉璋拒絕曹操轉而接納曹操的「老對手」劉備。張松本是劉璋心腹智囊,代表劉璋向曹操表忠心,曹操本就個人魅力非凡,若能像吸納陳登、張弘、辛毗那樣吸納張松,則西川遲早歸曹操所有,劉備也就失去「三足鼎立」的資本。要知道諸葛亮的「隆中對策」與魯肅的「榻上對策」相牴觸,孫權對荊州也是志在必得。

第三次機會是215年奪取漢中之後,司馬懿勸曹操趁勢奪取西川。司馬懿的才學,曹操當然知道不在郭嘉之下。手下有人獻計,曹操最好的辦法就應該是放手司馬懿去討伐西川,如同後來鍾會向司馬昭獻計取西川。曹操以司馬懿為軍師,以猛將張郃、徐晃為先鋒,以親信夏侯惇為主帥,以夏侯淵為後援,趁劉備詐力取西川立足未穩亂而取之,西川可得。曹操完全可以班師回許都,夏侯淵坐鎮漢中為大軍後拒,這才是「老闆」之才,可惜。

曹操臨終前「嫁禍江東」引起劉備大將關羽被殺。曹操死後,劉備先稱帝再傾國之兵討伐孫權,孫權不得不派出主力部隊迎戰,兩軍長期相持。此時曹丕若有曹操一半的智謀或劉邦十分之一的胸襟,必定是聽取劉曄之言趁機以傾國之兵進攻孫權——劉備復仇之師攻於外,曹丕起傾國之兵攻於內,江東精銳被劉備吸引,孫權敗亡指時可待。可惜曹丕不聽劉曄之言,悲夫。後來劉備大軍被陸遜消滅與夷陵,曹丕應該「趁火打劫」進攻劉備,卻糊里糊塗進攻孫權,焉不知陸遜勝利之師可以隨時回援?曹操父子浪費了多次統一全國的機會,機會只能留給有準備的司馬氏。

特別是漢中那一戰,毛主席曾對曹操打下漢中後,並未立刻打益州,而錯失良機說出如感慨:曹操打過張魯以後,應該打四川。劉曄、司馬懿建議他打。劉曄是個大軍師,很能看出問題,說劉備剛到四川,立足未穩。曹操不肯去,隔了幾個星期,懊悔了。曹操也有缺點,有時也優柔寡斷。簡而言之,就是曹操的優柔寡斷,而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真是遺憾不已。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