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有幾大謎團一直瞞在瞞著世人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時期曹操有幾大謎團一直瞞在瞞著世人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曹操是毛澤東筆下的風流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一代梟雄。他出身卑微卻志向遠大,憑藉著過人的權謀和智慧,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脫穎而出。

董卓死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議,於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迎接漢獻帝劉協至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歷史。

曹操是毛澤東筆下的風流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一代梟雄。曹操因此在政治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奪徐州誅滅呂布,戰官渡大敗袁紹,逐步統一了中原的廣大地區,官拜丞相,封魏王,加九錫,成就了一番霸業,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曹操生前有兩個謎團一直困擾著世人

對於一代梟雄曹操的評價歷來眾說紛紜,一部《三國演義》將其描繪成了大奸大惡的代表,而且影響深遠。相比之下,與他同時代的許邵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來形容更顯客觀。

曹操的一生可謂是戎馬倥傯、刀光劍影,歷經無數次的征戰殺伐,最終達到了權力的頂峰。然而,曹操生前有兩個謎團一直困擾著世人:一是手握天下生殺予奪大權為何不稱帝?二是喜歡擁有天下美女為何不娶蔡文姬?

先說說大權在握的曹操為何不稱帝?

其實,當時由於曹操對於朝政的控制越來越嚴密,使漢獻帝劉協的傀儡化程度也就越來越深。此時的曹操可以說距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他完全可以輕鬆地廢掉小皇帝並取而代之。

建安二十二年,即公元217年,漢獻帝劉協詔令曹操設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時像皇帝那樣,左右嚴密警戒,不讓行人通行。不久,漢獻帝劉協又詔令曹操像天子那樣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

曹操為何不稱帝?

同時,封長子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就這樣,曹操完成了奪取帝位和世襲權力的所有準備,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幾乎已經走到了終點。那麼,曹操為什麼自己不稱帝呢?這其中大概有六個主要原因:

曹操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

其一,曹操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東漢末年,漢室衰落,天下大亂,但朝綱倫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著,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義等理念依然是當時的價值標準,何進、董卓等把持朝政後都不敢貿然稱帝。

曹操雖然具有不同於其他軍閥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擺脫不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在他爭奪權力、對外征戰的過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義進行,以天子的名義興師問罪,使自己站在正義的一面,取得道義上的支持。

其二,從當時形勢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綜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其三,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定會造成不利影響,不如堅持把這場大戲繼續演下去。

其四,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