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如此的重要,劉備先得荊州,為什麼選擇了益州作為大本營?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為普羅大眾展示了一個精彩紛呈的爭霸時代。儘管它與史實存在較大的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小說的流行使得很多人成為了三國迷,而三國時期也給大家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今天要和大家探討的就是,劉備先得荊州後為什麼不選荊州做大本營?
在劉備與諸葛亮的相互扶持的幾十年裡,有個地方不得不提,它就是荊州。劉備興於荊州,佔據荊州奠定了劉備三分天下的基礎,但他也在荊州遭遇了「滑鐵盧」。
諸葛亮也是在荊州起家,在這塊地方開始了自己輔佐劉備、劉禪父子的官場生涯。
當時的荊州主要由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這七個郡組成,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得到了江夏郡和江南四郡——長沙、武陵、零陵、桂陽。
「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根據地圖可以看出, 劉備得到的地盤是最大的,可他為什麼不選荊州做大本營?
最理想的大本營是易守難攻型
大本營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軍事據點的所在地,這就要求選個易守難攻之地來當大本營。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山海關和雁門關。
而荊州被三家瓜分,北有虎視眈眈的曹操,東有孫權,他們都垂涎著這塊肥肉。赤壁戰爭之中,曹操失敗了,僅僅佔有了北面的部分,內心肯定是不服氣的。出力最多的孫權,也只擁有了南郡,想必也是很憋屈,很不服氣。在當時的時代,無論是哪家都不願意安於現狀,既然有機會一家獨大,為何不放手一搏呢?奪取荊州其他的地盤可以發展他們的力量,為大一統早做準備。重整旗鼓南下的曹操,就是一路打到荊州,中間沒有什麼阻擋的地方,周圍也沒有什麼屏障。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荊州是個易攻難守的地方。
三分天下初期,劉備集團自身的能力不足以抵抗夾擊。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過:「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由此可以知道荊州四通八達,是個兵家必爭之地,要是劉備選了荊州當大本營,被魏吳夾擊的可能性太大了。
公元201年,被曹操打敗之後的劉備投靠了荊州劉表,雖然三顧茅廬得到了一生摯友諸葛亮,但是自身集團的實力還是比較薄弱。七年的時間不算短也不算長,可是劉備始終是外來人,是寄人籬下的,即使是聯合了東吳,帶領著大家打贏了勝仗,也不可能擁有完全掌控局勢的權利,蜀的實力也是三國之中相對較弱的一方。
同理,採納了魯肅、周瑜之計聯合劉備攻打曹操的孫權,也在為當下看似平靜的局面發愁。儘管赤壁之戰贏了,儘管瓜分到了一小塊蛋糕,但是三足鼎立的局面是不可能長久的,有能力的,還是想要一家獨大,甚至是完全吞併。曹操不可不防,有過合作的劉備也不可不防,聯姻在此時就是一個好主意。
益州是個易守難攻之地
益州位於荊州西北部,是個易守難攻之地,劉備開始實力不強,只能選益州來鞏固自己的實力,荊州只是他向外發展的跳板。
諸葛亮在《隆中對》裡簡述了益州的地理位置: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險塞,說明不熟悉地形的人不容易攻克,沃野千里可以保證軍糧和百姓口糧,這樣一個地理位置,相較於熱門地區荊州,更容易培養自己的儲備實力。而且此時的益州牧是劉璋,同宗兄弟總是比外族人靠譜些,合作也相對容易些。
雖然荊州沒有被當做大本營,但是作為軍事要地,劉備還是十分在乎的。荊州丟掉以後,劉備還親自率兵伐吳,可惜的是在夷陵之戰中被吳軍打敗,從此只能捲縮於巴蜀之地,難以出川以爭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