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荊州一直是三國必爭之地,最後,孫、劉為了它,明裡暗裡鬥,還折了一個關羽,三國之間制衡的局面這才被打破。荊州的戰略意義自不必贅述,那麼,它究竟該歸誰?一些史書說劉備借荊州,這種說法緣何而起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先補充個常識,當時的荊州八郡,指的是:長沙、襄陽、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和武陵郡。這裡我們再來說說荊州的歸屬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就要先說到孫堅,東吳的創始人了。當時,天下人都喊打董卓,王叡也起兵討伐董卓,不過,他看不慣曹寅,當時的武陵太守,就想先殺掉他。
由於,王叡一直沒將孫堅放於眼中,這時的孫堅就暗中和曹寅合謀,用計迫使王叡自殺。當時,孫堅是長沙太守,而王叡是刺史,孫堅這麼一攪合,自然讓王叡的起義之事告吹了。接下來,就是劉表出場了。他接任了這荊州刺史,不過是「代」。袁術很是擔心孫堅會做大,先是推舉他為豫州刺史,後又委派他人去做這刺史,而讓孫堅去攻打荊州,結果,孫堅亡於劉表的手下。
很快曹操打來了,劉表的兒子劉琮投降曹操,荊州一度歸曹操。那時的曹操得意啊,北方基本平定,荊州又得手,接下來就是摩拳擦掌,想一舉南下統一中國了。結果,周瑜用計,曹操水軍大敗,勢力範圍不得不回縮,這時的荊州自然也就慢慢成了孫劉的地盤。在《孫權傳》和《周瑜傳》中都有提及一件事,那就是:在赤壁一戰後,劉備「領荊州牧」。
也就是說,荊州在經歷劉家父子三人,劉表、劉琮、劉琦後,又迎來了一位劉姓的「統治者」。按照這樣的說法,荊州應歸劉備。
那麼,為何不少人還認為,此處是孫權的呢?
這只能從劉備的發家史來推斷了。劉備早年一直得他人「照顧」,這才慢慢漸成勢力,而且,其中屢屢被打敗後,最後,只落得自己一人跑了。他投靠過袁紹、曹操,也得到過孫權的幫助,在這些人看來,尤其是孫權,劉備就是在「賴著」他們的地盤。赤壁一戰後,劉備霸了荊州四個郡:武陵、長沙、桂陽和零陵,從數量上看,他拿了一半的荊州。
但是,赤壁一戰中,出力最大的是孫權一方,人家心裡自然有想法,憑啥我出力,你劉備撿大便宜?
荊州的戰略地位,在當時這些霸主們眼中就是,如果,得到荊州就能得到天下的那種想法。按照史書的記載,劉備實際已經是荊州牧了,但是,孫權還一直認為,劉備還和原來一般,需要倚仗他的保護,所以,劉備的地盤,就該是他孫權的。這自然就為以後的孫劉之爭,埋下長長的伏筆。
如果,從結果再往回看這段經歷,這應是孫權給自己找的一個很好的攻打劉備的理由。孫權真的忌憚手握荊州四郡的劉備麼?他害怕的是滅了劉表的劉備,進駐蜀地的劉備。無論從兵源,還是物資以及地形險要上看,劉備已經今非昔比,不再會如當年那樣東奔西波,到處找東家了。
於是,當年赤壁的那場舊賬,就被孫權翻出了。明明是我東吳出了大力,將那曹操趕跑了,按照江湖規矩,這地盤自然歸東吳。孫權要斷劉備的一胳膊,若是劉備繼續順利擴張,倒霉的首先就是他。於是,開打啊,雙方集結兵力,準備一決雌雄時,曹操又出現了。
三國的故事好看,就在這裡,沒人會知道,下一章會是什麼故事。劉備可不想腹背都受敵,於是,又放軟身段,和顏悅色和孫權又握手和好了,最終,雙方又重新劃界,這一點在《孫權傳》說的很清楚,荊州的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以東,歸東吳,而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以西,則是劉備的。
照理說,當時劉備所處局面很是被動,這邊孫權大軍已經壓境,曹操又在征漢中,孫權只要硬氣點不讓步,荊州一個郡劉備都得不到,為啥他要談和?而且孫權最想滅的就是劉備,為何不利用這次機會?這只能用一個原因做解釋:此時孫權的實力還不足以對抗曹操,他只不過是想借劉備來消耗曹操的兵力。
而劉備這邊呢,還眼巴巴想聯合孫權共抗曹操,結果,人家先向曹操示好。孫權是想的很美好,想藉著長江,看看是否能佔據半壁江山,但是,有野心的人,怎會看著他人隔江快活。於是,曹、孫、劉三人,各自想著自己的心思,但是,劉備沒有想到,一直跟著他的關羽,會最先被孫權除去。
自此,他的宏圖大業被硬生生剎了車,最後,蜀國最先退出了這場三國之爭。
軍事上,最不忌諱的就是「兵不厭詐」。真相也好,假象也罷,只要有人相信才是最重要的。孫權要攻擊劉備,自然得找個說法,不然二者的聯盟不就成了一個擺設,讓人笑話?古人做事講究個「在理」,這樣就不怕被人背後戳戳點點。
所以說,劉備有否借荊州,那得看史學家的偏好了,支持他的,自然說他得來的正大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