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謎:曹操為什麼要建72座陵墓?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未解之謎:曹操為什麼要建72座陵墓?

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操去世後被葬於高陵。曹魏建立後,曹操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按理說,當時曹操雖未稱帝,但其權勢已經和皇帝無異,可他怎麼就捨得讓自己死後「受窮」呢?據傳,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是他早年為擴大勢力,幹過盜墓挖墳的勾當,親眼目睹了很多墳墓被挖開後,屍骨縱橫的場面,他怕自己的墳墓也遭到這種待遇,所以想用「薄葬」之說打消後人對他墓葬的興趣;第二是因為他比較提倡節儉,不喜歡過於奢侈(這點值得商榷)。

但曹操是極聰明的人,他知道光說「薄葬」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最理想狀態就是讓誰都不知道自己的墓葬在哪?這就需要在喊出「薄葬」的同時,還要廣佈疑塚。傳說,安葬曹操的那天共有72具棺材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從各個城門抬出。試想一下,那場面該多麼壯觀呀?單就那72口上好的棺木來說,其「薄葬」薄在了何處呢?

為了防止盜墓,在力主和實踐「薄葬」的同時,他還採取了「疑塚」的措施。佈置疑塚,當然也和他生性多疑有關。生前,他因多疑,錯殺掉許多人;死後,他的多疑也不例外。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72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各個城門抬出。

那麼,這72座疑塚,到底哪個才是真的呢?這樁歷史公案一直困擾著後世對曹操感興趣的人。千百年來,有數不清的盜墓者,但誰也沒有發掘到曹操正真的墓葬。

傳說,軍閥混戰年代,東印度公司的一個古董商人為了尋找曹操的真墓,雇民工挖了十幾座疑塚。除了土陶、瓦罐一類的東西外,一無所獲。

1988年,曾有報紙發表了《「曹操七十二疑塚」之謎揭開》的文章,文中說「聞名中外的河北省磁縣古墓群最近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去在民間傳說中被認為這裡就是曹操七十二疑塚所在地,但現在已查明那裡實際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確切數字也不是72,而是134座。

但是,關於曹操屍骨到底埋於何處,仍然是個謎。據詩曰:「銅雀宮觀委灰塵,魏之園陵漳水濱。即令西湟猶堪思,況復當年歌無人。」由此推斷,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又據《彰德府志》載,魏武帝曹操陵在銅雀台正南5公里的靈芝村。據考察,這也屬假設。那它還有可能在哪呢?還有一種說法是,曹操陵在其故里譙縣的「曹家孤堆」。

據《魏書·文帝紀》載:「甲午(公元220年),軍治於譙,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於邑東。」《亳州志》載:「文帝幸譙,大饗父老,立壇於故宅前樹碑曰大饗之碑。」曹操死於該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於鄴城的話,那魏文帝曹丕為何不去鄴城而返故里?他此行目的是不是為了紀念其父曹操?《魏書》還說:「丙申,親祠譙陵。」譙陵就是「曹氏孤堆」,位於城東20公里外。這裡曾有曹操建的精舍,還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據記載:亳州有龐大的曹操親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親、子女等人之墓就在於此。由此推斷,曹操之墓也當在此。

但這種說法也缺乏可信的證據,遭到許多人的質疑。

面對「曹墓不知何處去」的感歎,人們對曹操的奸詐多疑可能有了更深的認識。曹操一生節儉,帶頭「薄葬」,是有積極意義的。這樣做,既保護了自己,也使盜墓者無從下手,這也算是他的明智之舉吧。

困擾世人近2000年的歷史謎案,終於在2009年12月得到了答案。河南省文物局當日公佈,河南省安陽市安豐村西高穴村南的高陵被考古隊確認是曹操的真墓地。後來,國家文物局也確認了這個發現,至此,困擾了人們多年的曹操墓葬之謎終於大白天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