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外來戶,孫權為什麼能在江東站穩腳跟?劉備卻不行?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同樣是外來戶,孫權為什麼能在江東站穩腳跟?劉備卻不行?

同樣是外來戶,孫權為什麼能在江東站穩腳跟?劉備卻不行?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在「帶路黨」法正、張松等人的幫助下,成功入主益州(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小部分),並以此為根據地建立了蜀漢政權。自此,三國時期三足鼎立的格局開始形成。

不過,劉備陣營雖然將總部都搬遷到了益州的成都,但其在益州的統治基礎卻一直很不穩固,主要原因是劉備及其手下作為外來戶,受到益州本地士族豪強的排斥和敵視。所以後來才發生了劉備剛剛去世,蜀漢就爆發了由雍闓、孟獲領導的叛亂。雖然叛亂很快被諸葛亮用武力強行鎮壓,但在整個蜀漢存續時期,蜀漢內部不同利益團體間的矛盾就一直比較尖銳。

然而,作為三國時期的另一大政權——東吳,其實也是江東士族眼中的外來戶,可是東吳統治者孫權家族在江東的根基卻比蜀漢統治者劉備家族在益州要穩固很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這裡首先要解釋一個問題,東吳的奠基人孫堅是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當時屬於江東地區。但孫堅發跡於江西,他的創業團隊核心成員都是來自江西和江北,即所謂的淮泗集團。所以在孫堅死後,其子孫策帶著淮泗將領進入江東的時候,江東士族完全將他們視為外來戶,他們所受到的排斥和敵意並不比劉備入主益州時候要少。

那麼,同樣是外來戶,為何後來孫權家族能在江東站穩腳跟,而劉備家族在益州卻一直受內鬥的困擾呢?其實之所以造成這種原因,主要還是兩者在團結內部力量上選擇的不同方式所決定的。

蜀漢政權內部主要存在著三個不同利益團體,分別是:由益州本地士族豪強組成的益州集團;由原益州牧劉璋帶入益州的東州集團;由劉備入蜀後帶到益州的荊州集團。

在這三個團體中,益州集團財力雄厚,可是財大,氣卻不粗。因為在政治地位上,荊州集團第一、東州集團第二、益州集團只能墊底。益州集團手裡拿著錢袋子,但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卻掌握著槍桿子,這就注定了前者的被動地位。事實證明,荊州集團、東州集團都不打算讓益州集團進入蜀漢的核心管理層。也就是說,益州集團在蜀漢的仕途是被徹底邊緣化了。此外,為了防止益州集團憑借本地人的優勢蠱惑人心,蜀漢決策層還專門為益州集團量身定制了很多法律條款來懲治心懷不軌的行為。

如果是光得不到權力,但也不用履行義務,那就忍忍算了。可是每次蜀漢發動戰爭之前,益州集團都是主要攤牌對象,拿槍桿子的人叫拿錢袋子的人為國出力,後者自然不能說不。

在政治上受排擠、在法律上受打壓、在經濟上受盤剝,這就導致益州集團對蜀漢政權充滿怨恨,他們巴不得曹魏的王師早日挺進大西南,將他們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出來。所以蜀漢政權內部的矛盾日益尖銳。

而在東吳這邊,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當初孫策在帶著淮泗集團入主江東的時候,也曾受到強烈排斥,孫策的方法是誰不服我,我就殺誰。雖然經過了一系列血腥鎮壓,但江東的叛亂局卻面卻愈演愈烈,連孫策自己都被仇家派出的刺客給刺殺掉。

孫權當家後,很快就吸取了哥哥的教訓。他積極採取拉攏江東士族的策略,不斷讓出權力和利益與江東士族共享。比如東吳的軍權最初掌握在淮泗集團的周瑜手中,後來經過魯肅(淮泗集團成員,臨淮東城人)、呂蒙(淮泗集團成員,汝南富陂人)的過渡,最後交到了出身於江東四大家族之一的陸遜手裡。連軍權都可以讓出,行政方面就自不必說了。

到了東吳後期,江東士族成了政壇上的主要力量。由於他們和東吳政權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所以在保家衛國這件事情上,表現的比蜀漢要積極很多。因此,蜀漢在263年被滅,而東吳卻堅持到了280年。

從蜀漢和東吳在內部問題上的處理方式可以看出,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團隊,要想凝聚內部力量,決策層就要捨得與人分享權力和利益,將敵人變成為自己人。一味打壓和盤剝也許短期能滿足自身利益,但長期來看卻是一劑慢性毒藥,遲早將會反噬自身。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