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立下軍令狀 為什麼諸葛亮敢殺馬謖而不敢殺關羽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同樣是立下軍令狀 為什麼諸葛亮敢殺馬謖而不敢殺關羽呢

諸葛亮為什麼不殺關羽而殺馬謖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明朝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唱出漢末三國時期那個豪情萬丈、義薄雲天的割據紛亂時代。作為評書演義《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已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經典之一。魏蜀吳曹孫劉相互攻伐,陰謀陽謀、機關算盡,到頭來一切都終歸一場空,給後人留下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諸葛亮作為三國演義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更是以蜀國政權的核心而存在。諸葛亮一生中企圖殺過三個人,一是必殺的魏延;二是該殺的馬謖'三是不能殺的關羽,再者說殺與不殺完全都是由把持朝政、總領朝綱的諸葛亮來決定。

魏延不必多說,自打登場就不受諸葛亮待見,到死都要設計將其殺害。另外兩位則頗耐人尋味,同樣是立下軍令帶兵打仗的關羽和馬謖,沒有完成軍令,結局卻大不一樣,關羽無罪赦免,馬謖軍法處斬,這又是為何?

若殺關羽,劉備和張飛便失去存在的"合法性"

整個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名聲實在太大,可以說如果不是東吳呂蒙血氣強盛,太過"年輕"的話,換做誰都不可能殺害關羽。因為殺害關羽無異於引火上身,自取滅亡。

從後來劉備與張飛欲興全國之兵討伐東吳便可以看出,當年諸葛亮沒有處罰關羽,說明諸葛亮是何等聰明的人物。

關羽萬萬不能死。因為只有一個理由就足夠:當年桃園三結義,劉關張三人已經對天起誓,不求同年同與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果說劉關張中,任何一個人有所閃失,其餘二人都會與對方拚命,這是為了踐行當年的承諾。

所以,諸葛亮如何殺得了關羽。如果非要殺關羽,那麼劉備和張飛必定會自盡了斷自己的性命,因為當年的承諾就是如此,關羽一死的話,劉備和張飛便喪失生存下去的"合法性",這裡的"合法性"是封建亂世人與人的一種契約精神,進而使得整個劉備集團還怎麼玩下去。

不殺馬謖,諸葛亮就會失去"正當性"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很多人會覺得諸葛亮是哭馬謖,豈不知諸葛亮是在哭自己。是為了告訴眾將,自己知道錯誤所在,對街亭失守和本輪北伐失敗,自己也是非常傷心,希望大家也不要再繼續追究自己的責任。

當然只是簡單地哭一場,或者借助哭泣來企求大家的原諒肯定也是不夠的,如此震動蜀漢朝野的大事情,怎麼可能憑借丞相一頓痛哭就過去,必定需要有人對此事來承擔責任。

諸葛亮肯定不會主動擔責,要不蜀漢的丞相誰來做,那麼馬謖最適合,因為他是街亭一戰最直接的落實者。只有殺掉馬謖,才能維護諸葛亮決策的英明和主政的"正當性"。

馬謖被軍法處置,說他冤枉其實也不冤枉,說不冤枉其實也有點冤枉。如果換做別的戰役或者不是由諸葛亮部署的戰役,馬謖或許會逃過一死。

關羽和馬謖違反軍令狀的時機不同

關羽違反軍令狀是在劉備剛剛起步的時候,那時候劉備集團的用人之際,關羽作為一員不世出的著名將領,如果此時被殺掉的話,對於以後蜀漢政權的發展是一種極大的損失。

馬謖就沒那麼幸運,馬謖的時期已經是蜀漢進入穩定發展的時期,蜀漢已經擁有對曹魏發起主動進攻的勢力,所以馬謖對於整個蜀漢而言,意義沒有那麼重要。

與我們常說"錦上添花"大致是一個意思,像馬謖這一類的人,更多的是給國家朝政做一些添補,繁花錦簇的情況下,少一片兩片花瓣不會對整個朝政構成實質性威脅。

關羽和馬謖的"份量"不同

關羽是何許人也。蜀漢的「二當家」,且看關羽的一生除了自己的兄長劉備,誰都不能馴服他。從他後來的經歷來看,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溫酒斬華雄等等,人家手裡有籌碼、有本事。

馬謖呢?僅僅是一個諸葛亮的半個"知己",準確地說是諸葛亮的一個"黨羽"而已,史書對他的評價是"言過其實",自身缺乏實戰的經驗,也就從事一些完善謀劃的工作還可以,所以對蜀漢的影響實在太小,殺與留的影響不是很大。

自古至今,一個人混社會必定需要一定的本錢。關羽和馬謖的經歷就是一個最好的佐證。

關羽,一是自身能力強,二是後台關係硬,即便是犯下不赦之罪,往往能夠以大化小,小事化了。

馬謖,出身相對低微,也沒有什麼大的貢獻,面對違反軍令狀的情況,只能伸直脖子、叩頭謝罪請求一死。客觀地說,不殺關羽是正確的,因為關羽的貢獻無人能比,地位也無人能替。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