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董卓是第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從政治角度看,他是一個百分百的權臣,皇帝也是他的傀儡。從軍事角度看,他手中掌控著國家主要的武裝力量,沒有其他的武裝勢力可以和他抗衡。
然而,有著這麼好開局的董卓,最終卻沒有得到天下。與之相比,另一個挾天子的曹操,則順順利利地把擔子傳給了兒子,並成為新王朝的奠基人。
這是為什麼呢?
1、董卓之敗
董卓的失敗,通常被歸結於個人因素,具體來說,有兩大原因:
第一,政治幼稚,擅自廢立天子。漢靈帝去世後,劉辯登基為帝。不久,董卓入京,為了樹立自身權威,他將劉辯廢黜,另立九歲的劉協為皇帝,即後來的漢獻帝劉協。
帝制時代,這樣的行為與謀反沒什麼差別,自然而然地,董卓成了眾矢之的,是人人得而誅之的亂臣賊子。
與之相比,曹操就老辣的多了。他懂得如何最大化的利用皇帝的權威,終其一生大舉拱衛漢室的旗幟。儘管到了晚年,他已經樹立了自己的絕對權威,也最終沒有邁出自立的那一步。
從這一對比不難看出,董卓在政治上缺乏謀略。
第二,為人殘暴嗜殺,不得民心。
董卓控制中央政府後,實行一系列白色恐怖政策。他先是令人將何苗的屍體挖出,二次肢解後丟棄在路旁。其後又殺死何苗的母親舞陽君,同樣將屍體丟棄在外,並嚴令禁止他人收屍。本文為三國網原創,未經三國網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侍御史擾龍宗拜見董卓時,忘了解除他的佩劍,董卓更是借題發揮,下令將其活活打死。經過這一系列行為,京師人心惶惶。
與此同時,董卓不僅放任士兵劫掠京師,還令軍隊開到陽城,趁著當地人舉辦活動的時機,大肆殺害平民百姓,擄掠婦女財物,然後偽裝成討賊大捷以壯軍威。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董卓視百姓如牛羊的這些做法,與蠻人沒有絲毫區別,自然激起了人們的反抗。
的確,上述兩大原因是董卓垮台的一個方面,然而,它們並非最核心的因素。
2.表面因素
為什麼這麼講?
其一,廢立天子一事,幹過的人很多,其中成功的不少。典型的是霍光。雖然後人對霍光有許多溢美之詞,甚至把他與孔子的偶像周公相提並論,同時肆意醜化昌邑王劉賀。
但就事論事,霍光廢昌邑王劉賀一事,無疑屬於沒有流血的宮廷政變,是為私利而非為公。而我們知道,霍光的結局走的是大團圓的節奏。
其二,歷史上,殘暴的統治者很多,不能說佔大多數,但起碼會比所謂的明君數量多。如果僅論殺人數量,董卓恐怕根本排不上名號。
以斯大林為例,他主政蘇聯期間,實行的是極權統治,在國內搞了多次的大屠殺。最嚴重的要數1930s。
從1935年到1938年,三年期間一共有120多萬的人員被逮捕,其中超過60萬人被槍殺。後人因而稱這段時間為大恐怖時期。但縱然殺人無數,斯大林的統治卻非常穩固。
因此,無論是廢立皇帝,還是統治殘暴,由歷史長河來看,董卓都不是個案,與他類似而成功統治的暴君,為數並不少。所以,董卓的失敗恐怕另有緣故。
3、三大原因
董卓到底怎麼失敗的呢?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缺乏號召力
曹操生前木有篡漢自立,但他先後封魏公、魏王,並使用天子專有的天子旌旗、旒數十二的冕冠等,這些事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代漢的前奏。他篡漢自立的野心比董卓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時雖然有人反抗,但基本沒有對曹操造成重大影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多年以來,曹操先後敗袁術、呂布、袁紹、劉表、韓遂、張魯等等,通過這些軍事行為,曹操一步步樹立了自己的政治權威,很多人是心服口服的。因此,反抗的只是少數。
對比之下,董卓的挾天子,更多地是取巧、運氣,他是趁著何進被殺的混亂局面而一舉控制朝廷的。
論個人素養,董卓來自西涼,在當時的精英階層看來,純粹粗鄙的野人。再者他又非當世著名將領,黃巾起義中更是被農民軍打的落花流水,以至於被免官。
由是,他一無社會名望,二無軍事威信,自然缺乏號召力,眾人的不服當然是明擺的事。既然不服,那自然會有一票野心家出來搞事情。
第二,朝廷權威的喪失
狐假虎威的故事我們都聽過,狐狸雖然不夠兇猛,但藉著老虎的威名,也能讓人俯首稱臣。這就是為什麼魏忠賢之類的宦官,雖然一無是處,但可以為所欲為的緣故。
假如東漢皇室權威仍在,董卓很可能就會高枕無憂。可惜到了東漢末年,皇室的權威已經蕩然無存。關於這一點,證據很多。本文為三國網原創,未經三國網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漢靈帝時期,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人曾經密謀廢除皇帝。他們計劃趁靈帝回河間封地視察的時候,將他劫持。但靈帝后來沒有成行,廢帝行為只得作罷。
皇甫嵩是漢末第一著名將領,他領軍平定了黃巾起義,因此天下聞名。就在黃巾起義被平定後,便有涼州名士閻忠試圖說服皇甫嵩起兵造反,只是皇甫嵩沒有答應。
大將軍何進被殺時,袁紹、袁術等人不僅帶兵闖入皇宮,將宦官斬殺一空,而且還放火燒了宮門。這樣膽大包天的行為,縱然有一時激憤,但明顯透露出袁紹等世家豪族子弟對皇家尊嚴的棄之不顧。
從以上種種行為不難看出,當時的東漢政府早已喪失威信,受到了精英階層的拋棄。於是,董卓很難做到狐假虎威,他的統治進一步缺乏牢固的根基。
第三,地方勢力的崛起
歷史上有很多案例,統治者非常殘暴,但其統治卻很穩固。比如朝鮮政府,斯大林時期的蘇聯政府,都是典型案例。
原因何在?因為他們都是高度集權的國家,政府對百姓的掌控力度之嚴密異乎尋常,這就導致包括民間組織在內的地方勢力沒有生存空間。由此,百姓即便再艱難,也因為無力對抗龐大的中央政府而沉默。
但東漢末年並非如此。彼時,以世家豪族為代表的地方勢力,已經崛起為帝國的一個重要支柱,同時,中央勢力卻不斷地被削弱。袁紹的經歷是個典型。
董卓在廢立皇帝時,試圖拉攏袁紹一起行事,但卻被對方所拒絕。隨後,袁紹偷偷地逃離了京師洛陽。憤怒至極的董卓一度下令懸賞抓獲袁紹,但周毖等人卻紛紛勸阻,理由是:
「袁氏樹恩四世,門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則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
董卓認為說的有理,於是拜袁紹為渤海太守,封邟鄉侯。後來,袁紹憑藉著家世的號召力,不費吹灰之力地便奪走了韓馥的冀州,率先在亂世中建立了自己的基業。
從袁紹的經歷中可以看出,世家豪族勢力非常龐大,正是這股力量成為反抗董卓的主要來源。
總體來說,董卓看似佔盡先機,其實早已是危機重重。因為缺乏號召力,他難以贏得士大夫在內的統治階層的認可。雖然挾了天子,可是當時的東漢政府已經斯文掃地,並不足以震懾群雄。當遭遇地方勢力的群起攻之時,董卓的失敗自在情理之中了。本文為三國網原創,未經三國網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