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得到了巴蜀與漢中地區,為什麼劉邦統一了全國而劉備不行?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同樣是得到了巴蜀與漢中地區,為什麼劉邦統一了全國而劉備不行?

你真的瞭解劉邦和劉備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歷史上劉邦和劉備都獲得了巴蜀地區和漢中地區,不同的是一個最終統一全國,一個卻是三國最弱的一方,成為三國中最早滅亡的一個。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看時勢,秦末時期,天下諸侯甚多,想統一天下的少,都想當一方諸侯,必定秦統一不過十四年就滅亡了,而周分封天下享國八百年。時間的對比很明顯,分封制有優勢。而且當諸侯很容易,可是統一天下難度就很大了。項羽看到秦始皇時曾想取而代之,可真到他能當皇帝了,他竟然搞分封了。劉邦是不服氣,本來應該是關中王,結果成了漢王,當時的巴蜀開發才幾十年,還是很荒涼的。也許當初劉邦成了關中王歷史會發生改變。劉邦受身邊人的影響逐漸有了統一天下的想法。漢末時期雖然也是軍閥割據,不過是大分裂小統一,彼此都想當天下共主,都想滅了對方。劉備根基最弱,能有巴蜀漢中為根據地很不容易。劉備是想統一天下難道曹魏和孫權不想,他們也想,天下已經統一了四百多年了,統一成為了人們的共識。

再說團隊,劉邦的團隊主要是關東人,這些人在漢中生活不習慣,都想回老家去,團隊意識比較統一,主要成都也不如日後那麼繁華,留不住人。劉備的團隊就很複雜了,有徐州的,荊州的,益州的,劉關張這三人還是冀州的,人員構成太複雜,而且益州人數眾多,這些人已經被成都的繁華所腐蝕,他們已經沒有了統一的想法。而且益州在劉備來之前人家的策略就是守土,劉備來了以後才變了,人家都認為自己實力不濟。這些人打心眼裡就不想去其他地方,關起門來當地主挺好,統一天下和自己沒關係,劉備自己的眼光也淺,盯著東吳不放最後身死。

劉邦在總結成功時舉了三個人,蕭何、張良、韓信,這三個人蕭何管後勤,張良智謀無雙,韓信戰必勝攻必克,都是國士無雙的人,而且分工明確。這就像機器一樣可以飛速的運轉了,劉邦就是個指揮者而已。劉備就不行了,諸葛亮管後勤最好,可是龐統、法正一死,謀士參謀這條腿就缺了,諸葛亮不是好謀士參謀,他更像蕭何。劉備手下的戰將也不能和韓信比肩,韓信是有勇有謀,是智將有帥才,關羽張飛這些人不行,萬人敵可以為將不可為帥。張良和韓信都能成為武廟十哲,蜀漢上榜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關羽張飛。劉邦打仗不行,他也認,所以最後就不怎麼上戰場了,劉備能打仗,可是不如曹操,他死了以後,蜀漢集團讓諸葛亮一個人兼任張良和韓信,沒打贏一次。劉邦是有三個頂尖人物給他效命,劉備一直缺乏韓信那樣的人,謀士參謀還死得早,想取勝很難。後世的朱元璋也是劉邦模式,李善長管後勤,劉伯溫謀士參謀,徐達常遇春為將。

除了頂尖的人,劉邦的團隊能人不少,周勃、樊噲都是萬人敵的猛將,陳平也是傑出的謀士參謀,曹參能文能武,還有談判專家酈食其,忠心護主的夏侯嬰,這些人都是英雄般的存在。劉備聚集了當時最強悍的武將,可惜始終缺乏謀士參謀。受《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認為諸葛亮智謀無雙,可正史對他的評價是「治戎為長,奇謀為短。」諸葛亮是個後勤型人才,做蕭何可以,做不了張良。劉備的張良陳平是龐統法正,可惜二人均早亡。劉備的第二梯隊就明顯不足了,除了關張趙馬黃以外大將也就魏延了,趙雲還是近衛型的,不能做鎮守一方的將軍。團隊很重要,劉備比劉邦差了太多。

對方的實力也很重要,劉邦的對手是項羽,本人勇猛無敵,可惜有明顯的人格缺陷。要說他是貴族應該大方,可是他對於官爵很吝嗇,他當初分封諸侯的時候是看家世而不是貢獻,這還是先秦貴族的就思想在作祟,楚國的滅亡也是歷史的必定,國家雖大可惜思想太陳舊。而且項羽還多疑少智,他本來就範增這一個謀士參謀,還被他氣走了。他是取得了破釜沉舟的戰果,但那是極其冒險的,一旦陷入持久戰,軍士必定嘩變。婦人之仁,鴻門宴被劉邦三言兩語就給哄住了,都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了還和虞姬纏綿悱惻。好面子,就失敗了一次就沒勇氣捲土重來了。

劉備的對手曹操和孫權可不是這樣子的,曹操首先有強大的團隊,五大謀士參謀,五子良將,八虎騎這樣的團隊是三國時代綜合實力最強的。曹操主張唯才是舉,大量人才被提拔上來。曹操還有漢獻帝劉協這樣的王牌,他是大漢丞相,法理上對抗他就是對抗朝廷。能屈能伸,赤壁之戰大敗也沒擊垮他,在長安被馬超追得割須棄袍不也照樣活著,當領導的心胸還是要開闊點,面子什麼的不重要。孫權雖然本人能力不如父兄,可是江東多才俊,孫權又知人善任,善於納諫,具備一個明君的素質。更是通過聯姻的方式和江東士族結成了親密的關係。最主要的這兩家人員構成都很單一,不像劉備那那麼多的團隊,團結還是很重要的。

劉邦還有英布、彭越這樣的盟友,這兩個人就是項羽送來的盟友,他們和劉邦一樣不滿項羽的分封,他們有共同的利益。劉備是和孫權結盟了,可是他佔了荊州這就和盟友有矛盾了,孫權始終把劉備當假想敵。而且英布、彭越就沒想過自己當皇帝,所以和劉邦就是合作關係不存在競爭關係,劉備和孫權都準備統一天下,這就是合作只是暫時的,鬥爭才是永恆的。劉備稱帝后不去打曹魏先去打孫權,就說明劉備打心眼裡不想和孫權合作。孫權也沒想過和劉備合作,奪荊州害關羽就是很錯的一步棋。荊州是拿下了,可和曹魏的防線也被拉長了,曹魏滅吳的難度也就降低了。長江是天塹,可它的突破口恰恰就在襄陽一帶,後世的忽必烈就是在襄陽找到突破口,滅了南宋的。

戰略制定上也有問題,劉邦是步步東進,穩紮穩打,在和項羽正面對抗之前沒有很強大的敵人。劉備就認準隆中對,可惜啊隆中對看著很美好,執行起來太難了。荊州如果全佔了,荊州北部離洛陽才二百多公里,對曹操的威脅太大了,他不可能看著劉備在這發展壯大。項羽當時在彭城,就是劉邦佔了長安,兩者還相距一千多公里呢。劉備的戰略目標離曹操的核心區太近,誰想自己家旁邊住著一個人天天想殺掉自己,自己眼看著不管的。劉備應該轉變策略,益州佔領後應該去奪涼州,就是今天甘肅的地。解決戰馬問題啊,西涼兵一直是東漢末年最強大的,就是戰馬強悍,你養一堆步兵,人家起兵一來一衝擊不就玩完了。諸葛亮的隆中對看似很誘人,過於理想化了。老百姓為什麼會支持你,你要知道什麼時期老百姓都是討厭打仗的,也沒什麼人會強出頭。你來攻城指望老百姓開城相迎,這就有點誇張了。

奮鬥經歷也不一樣,劉邦是四十多才奮鬥,沒幾年就成功了,經歷過挫折但少。劉備可不一樣,他28開始奮鬥,三十多年才有了益州這塊根據地,經歷了太多挫折。你把劉邦的東西奪走,他肯定有信心拿回來,你把劉備的奪走他可能就氣死了,他最後也就是被氣死的。他們倆出身也不一樣,儘管劉備是很窮,可人家很驕傲的是自己姓劉。自己生活的冀州歷史上出了個中山靖王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兒子,認他當祖宗,誰能查得清,劉備從很小就認定自己是漢室宗親是貴族,儘管家裡窮,可是喜歡聲色犬馬。劉邦是真的赤貧,當著小亭長,俸祿不夠自己花的。好色這一點他兩倒很像。劉邦那樣的人不會患得患失,沒了也就沒了,劉備不行,他就認為自己要創出一番大事業。

還有就是中國歷史比較特殊的一個地方,北方的政權打南方往往容易獲勝,南方的打北方多數失敗,歷史上南方打北方就成功過兩次,一次是朱元璋滅元,一次是國民政府北伐。劉邦奪得漢中和中原後,相對於項羽,就是北了,劉備相對於曹操一直是南。北方容易獲勝還是剛才提到的冷兵器時代騎兵很強大,北方出戰馬。而且南方打贏那兩次也很特殊,朱元璋滅元,是元朝統治者不得民心,被大家拋棄了。國民政府北伐已經進入近代,現代化的武器自然不能和古代相提並論。

還有一個細節,就是這二人奪得漢中後的態度。劉邦是獲封漢王,可是巴蜀都是他的,巴蜀的統治中心在成都,劉邦留漢中而不去巴蜀,也就是一開始就有席捲天下之心,至少是奪得關中,關中是他的一塊心病,他一直認為自己是關中王。劉備廢了很大勁得了漢中,自己還進位漢中王,可他卻以成都為都城。這一下子就有問題了,在漢中那就是前線,不考慮太多的後路,在成都就成後方了。明朝形成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形式,激勵了無數華人。成都在劉備時期已經很繁華了,長時間在溫柔鄉里就會不思進取,劉備又好聲色犬馬,這還能進取?劉邦當年進長安皇宮,也想揮霍一把,可是被人勸阻了,劉備缺乏這樣的人。

時勢不同,團隊差距,本人眼界等等都決定了,同在巴蜀大地上,劉邦可以以此為基業成為統一天下的天子,劉備卻只能做一個割據政權的皇帝。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