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劉備比劉邦差在哪裡?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從戰術層面來說,劉備不得天下是因為荊州的丟失;從戰略層面來分析,其實是劉備早就失去了得天下的可能;從歷史大勢來看,即使得天下,劉備也會迅速失天下。
一、戰術層面
諸葛亮在《隆中對》之中,已經對劉備集團定鼎中原的路徑作了部署和規劃,那就是必須橫跨荊、益二州,這樣才能保證兩個拳頭打人,令曹魏自顧不暇。
然而,後續劉備的操作,其實卻是背離了這一路線。奪取益州以後,劉備迅速把整個班子全部帶到益州,荊州反而從大本營變成了邊境線。這樣的玩法,用易中天先生的話,就是「既進了保險箱,也入了死胡同」。這種重益州而輕荊州的做法,最後導致荊州淪陷、關羽被殺。
從後人的角度來看,從漢中被劉備奪取到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這段時間,確實是劉備集團最鼎盛的時期。此時的劉備已經有萬里如虎的氣勢,隆中對也具有了操作的可能性。而惟其如此,孫權才不可能允許這種情況出現。
試想,如果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成功而攻佔了洛陽,劉備再乘勝追擊襲取長安,那天下大勢,豈不是要發生徹底逆轉?意在保江東一隅的孫權,又豈能坐視自己被吞併不管?
因此,當漢中也被劉備佔領的時候,荊州就已經岌岌可危;而劉備集團過於冒進的態勢,又使得他們最終失去了荊州,以及統一天下的可能。
二、戰略層面
其實,即使荊州不丟,劉備集團和後來的蜀漢也很難得天下,因為他所面對的不是項羽,他所面臨的天下也不是秦漢之交的那個天下。
劉邦被封到漢中的時候,天下是什麼樣子的?是暴秦雖然被消滅,但天下依然四分五裂。僅僅在秦國故地,就被項羽封了三個王。各國餘黨之間矛盾不斷,攻伐不休。而劉邦正是立足於這樣的歷史環境,才能各個擊破,並最終消滅項羽,當上了皇帝。
但是當時間發展到了建安二十四年的時候,情況哪裡還是劉邦當年的樣子?曹操盤踞於北方已經數十年,大半個中國早已臣服在他的腳下。當北方捏合成一個有機整體時,既無法統合理性又沒有足夠資源的劉備,拿什麼去和曹操死磕?
三、天下大勢
實際上,即使劉備真得了天下,這個天下也坐不穩,因為他是在逆流而上;當然,三國的君主,其實都是在逆流而上。
中國的社會發展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已經無可避免地發展到了士族門閥階級統治的階段。而三國的實際締造者無一例外,全部都是軍閥出身。這樣的矛盾就使得三國在一開始就和歷史潮流背道而馳,並且其統治階級還會有意識地打壓士族階級。這其中,又以蜀漢最為明顯。
而即使蜀漢真的成功統一三國,成為所謂「季漢」,留給它的時間也不多了——西晉於280年統一天下,僅僅二十年後,天下就再次大亂,並且無可挽回地走向了東晉十六國的局面。因為彼時的氣侯條件迫使蠻族向南方遷徙,這一點在東亞和西歐都是如此。那麼,誰來坐天下,又有何區別呢?
總結
即使諸葛亮神文聖武,一代人傑,他也無法逆轉這一天下大勢。從漢末到隋朝,中國實際上分裂了四百年。也許,在公元三到六世紀,分裂真的就是中國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