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三國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起《三國演義》,大家都很清楚魏蜀吳三分天地,但是為什麼人們都喜愛蜀漢或者曹操,而對於吳國的喜愛程度遠不如其他兩國呢?
其實,說起吳國我們所熟識的武將和謀士參謀認識的都不少,就比如說武將裡面小霸王孫策能力確實是在整個三國期間都是數一數二的。
圖註:影視劇中的孫策
而在頂級謀士參謀裡面,周瑜、魯肅、呂蒙他們,也不比曹操陣營的荀彧、郭嘉;劉備陣營的臥龍鳳雛差多少。
可就是單個拉出來一個英雄都是文武雙全,甚至像周瑜、太史慈等都有不少的粉絲,但是為什麼合成一個吳國後它的吸引力就大大不如同時期的魏國和蜀國?
我認為除了羅貫中「尊劉貶曹、貶孫」的春秋筆法,有三點原因制約了吳國在三國演義中的吸粉能力。
第一、缺少頂級的武將
圖註:影視劇中的孫策和太史慈
難道吳國沒有武將嗎?有,但是也就是江東小霸王孫策、太史慈等區區數人。有人會說:難道一人成神的例子還少嗎?
比如說,明朝抗倭著名將領戚繼光也是在當時朝廷沒有出類拔萃的著名將領的情況下挺身而出,一戰成神。
但小霸王孫策雖然也有驍勇善戰的名聲,但是只可惜他最後死的太窩囊還側面的襯托了郭嘉的智慧。而和孫策齊名的太史慈也早早亡故,最後導致吳國在書中的大將們可以說是整個三國演義中人數最多的,曹魏是五子良將,蜀漢是五虎上將,而江東則是十二虎臣。
但是吳國大將雖多,前線軍事指揮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人掌握。依次是周瑜、魯肅、呂蒙這樣的文臣都督。
圖註:影視劇中的周瑜
其實這樣的問題也很容易理解,畢竟吳國的軍事目標,太過於明顯,那就是以防守為準。守住長江就可以。
許多人都說吳國這是底氣不足太弱了,也有說是他將領的能力差,但是仔細看來,這或許是吳國的最佳選擇。
因為吳國有個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它地處江南,因為長江天險而沒有自己的戰馬,因此無法逐鹿中原,但是中原同樣因為長江天險的原因,也很難過江。
所以說基於長江天險,打防守反擊就是吳國的立國之本。所以說吳國對他們將領的培養更多的是當將軍讓他們衝鋒陷陣。就比如說甘寧、丁奉的運用。在這方面來說吳國還是比較成功。但也側面說明了,它缺少強大的統帥。
圖註:影視劇中的周瑜和魯肅
第二、吳國缺少頂級的謀士參謀
說到蜀國,我們就會想到臥龍、鳳雛,短期內還有一個法正;而魏國那就更不用說了,本身曹孟德就是一個頂級戰略家,還有就是二荀程昱郭嘉賈詡這五大謀主,而到了後期魏國還擁有了司馬懿這樣的人才。
所以無論蜀漢還是曹魏,他們在戰略上都有頂級的人才作長期的戰略規劃。
我們再看看東吳,雖然無論是大都督周瑜,還是說魯肅、呂蒙,他們都是毫不遜色於曹魏蜀漢戰略家們的英雄豪傑。但是這幾個人不是太早的就去世,就是他們被孫權打擊壓制。
圖註:影視劇中的張昭
而其餘的比如說張昭他們,我們可以理解為是治國理政的能手,但是到了打仗出謀劃策的時候,他們實在是不大擅長,比如張昭就在赤壁之戰前勸孫權投降……
第三、名不正言不順
這第三點其實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名不正則言不順。
曹丕是漢獻帝劉協名正言順禪讓而來的帝位;劉備是名副其實的漢室宗親,也是漢獻帝劉協禪讓後漢朝的正統繼承者。
圖註:影視劇中的劉備
這兩位互為最大的敵人,但是也都是名正言順的皇帝。
而東吳卻因為歷史的原因,以及《三國演義》小說中的的某些做法,導致形象實在是不怎麼光彩。
首先就是東吳的大都督周瑜,雖然是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擊碎曹操南下統一的夢想。但是被三國演義的作者冠上了心胸狹窄的名聲,「三氣周郎」直接把牌子給砸了;
圖註:影視劇中的關羽
後來就是魯肅。但是魯肅在小說中更多的是用來襯托了諸葛亮的智慧與關羽的武勇。呂蒙的名聲倒還是不錯,但是他最終白衣渡江,偷襲關羽,這又讓他減少了一大波粉絲。
而最重要的還是孫權自己。
孫權在曹丕稱帝后,為了應對劉備的攻擊,急急忙忙向曹丕投降,甚至把俘虜的大將於禁等趕緊歸還曹魏。曹丕高興之下將孫權封為大魏的吳王。
而在孫權擊敗劉備後,馬上又反叛曹丕。這種做法雖然符合東吳自己的利益,但也讓人不齒。
所以在B站的《三國演義》關羽死後一集中,孫權一露面就被「江東鼠輩」四字刷屏了。
我們剛才也講了三國演義本身就是尊劉貶曹,視蜀漢為正統。而現在東吳先殺關羽,後破劉備,投降曹丕,又叛變曹魏……這樣的事情或許真的讓後來想喜愛吳國的人都要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