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作為蜀漢的盟友 蜀漢滅亡時東吳為何袖手旁觀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東吳作為蜀漢的盟友 蜀漢滅亡時東吳為何袖手旁觀

對蜀漢和東吳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司馬昭派兵消滅蜀漢的時候,東吳作為蜀漢的盟友,東吳為什麼沒有發兵救援?東吳是怎麼想的?

據《三國誌》中記載:263年夏天,魏國集結大量大軍,命令征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和雍州刺史諸葛緒分三路對蜀國大舉進攻。至此最後一場魏蜀戰爭掀開了帷幕,然而僅僅過了不到四個月,魏國將軍鄧艾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開城投降,蜀漢滅亡。

魏蜀吳三分天下,為了對付最強大的魏國,蜀國和吳國經常建立聯盟,共同對抗魏國。但是在司馬昭召集大軍大舉進攻蜀國時,為什麼作為蜀國盟國的吳國卻選擇了袖手旁觀呢?

歷史事實

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應該從史實中查看東吳是否真的袖手旁觀了呢?事實上,根據三國誌的記載,東吳並沒有袖手旁觀,而是做出了營救蜀漢的軍事部署,蜀漢也確實派出過使者去東吳搬救兵。

蜀國和吳國是唇亡齒寒的關係,東吳很清楚蜀國滅亡之後自己也將被強大的魏國吞併。所以即使當時兩國的關係並不怎麼好,東吳還是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先讓丁奉率領大軍攻打魏國的壽春,然後派將軍留平則帶著施績從南郡出發。

東吳的營救行動借鑒了歷史上經典的「圍魏救趙」的軍事策略。目的是使魏國限於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從而迫使司馬昭從蜀漢撤兵,營救蜀漢。然而這樣的軍事策略並沒有取得成效,但這並不完全是東吳的錯,其背後的原因十分的複雜。

吳國增援失敗的原因

第一個的原因就是時間上蜀國抵抗魏國入侵過於短暫。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率領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進攻蜀漢。西路魏國將軍鄧艾率領三萬多人,從狄道出發向甘松、沓中進攻姜維所駐守的地方。中路由諸葛緒率領三萬多人馬,從祁山出發攻佔武街、陰平之橋頭從而切斷姜維的後路。東路軍由將軍鍾會率領主力十餘萬人,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意在實現一舉殲滅蜀國。

劉禪聽後忙派張翼和董厥到陽安關口防守鍾會軍,並派廖化緊急增援姜維。隨著戰事的推進,蜀軍退守到劍閣與魏軍對峙。由於戰線和補給拉得太長,魏軍也一度萌生了退兵的想法。

但這時鄧艾提出了一條奇策,就是由他率領魏軍從陰平繞小道攻取涪,這樣的話姜維如果從劍閣前來支援涪,則劍閣駐守的力量就會大大減弱,從而給了魏軍趁機攻取的機會,鍾會的助理大軍即可前進。如果蜀軍不支援涪的話,魏軍就會利用自己的兵力優勢攻破涪,從而達到切斷姜維大軍後路的目的,然後順勢乘勝追擊,一路進攻可直指成都。

事實證明,鄧艾的這個計策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偷渡陰平後,防守的蜀軍看到從天而降的大批魏國大軍突然出現在了自己的面前,瞬間嚇破了膽,也沒有了再敢防守的勇氣。他們在慌亂之中便選擇了打開城門投降,將自己的國家拱手讓出。

實際上,此時防守的蜀軍也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窮途末路的地步,蜀軍的整體大軍士氣一片低迷。不只是軍內,甚至連朝中許許多多的大臣們都紛紛請求打開城門,投降魏國,就連後主劉禪也沒有了誓死抵抗的勇氣。

即使有五萬甚至十萬的援軍,對這個時候的蜀軍來說都無濟於事,能戰勝魏軍的幾率也微乎其微。劉禪在投降後也派人去勸降姜維,在家國已破,君主以降的情況下,大將軍姜維也被迫投降了魏軍。

公元263年11月,這場持續了僅僅四個月的魏滅蜀之戰結束了,這是一場強者消滅弱者的戰爭。蜀國抵抗的時間如此短暫,以至於在這樣短的抵抗時間內,東吳派去攻打魏國營救蜀漢的大軍在半途中就得到了蜀漢滅亡的消息,東吳無可奈何選擇撤軍。

第二個原因就是蜀國和吳國之間消息傳遞不便。當時蜀漢的都城在如今的成都,而東吳的都城在如今的南京,兩個城市之間相距1600多公里。

當發生戰事的前線把戰報派使者帶回蜀漢的都城,蜀漢再派出使者前往東吳的都城求救,然後東吳在點將點兵派往前線。這中間需要走的路程太過於漫長,會耗費很多很多的時間,導致戰機的延誤,所以東吳的救援也沒有達到想要的目的。

第三個原因是因為這次魏國是從西川開始進攻蜀國與赤壁之戰不同的是,魏國在西面進攻蜀國,而動物在遙遠的東方,蜀國和吳國難以溝通,也無法快速的形成像當時赤壁之戰那樣的聯軍共同抵抗。

這種情況下,蜀軍正面抵抗不住魏國猛烈的進攻,從而導致最重要的益州淪陷,也就是蜀國的都城所在。蜀國一旦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態,魏軍就能夠快速佔領整個蜀國。

此刻的東吳不但無法支援正面戰場。就算東吳的「圍魏救趙」的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蜀國這麼短的時間就被滅亡的情況下,動物在魏國東面的進攻也必定會受挫,可能也只會落得一個草草撤軍的下場。

總結

魏國對蜀國的戰爭歸根到底是一場強者吞併弱者的戰爭,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說三個國家之間的關係和鬥爭一直被寫成各種各樣的歷史小故事流傳下來,但也導致了很多人對歷史的模糊認識和偏見。

以本篇文章的主題為例,普遍認為在蜀國遭受魏國進攻的時候,吳國選擇按兵不動,袖手旁觀。實際上是冤枉了吳國,「唇亡齒寒」的道理自古都有,吳國的君主怎麼會不瞭解這些道理呢?

只不過因為蜀國抵抗時間短暫、信息傳遞不便等種種因素,吳國的救援並沒能發揮實際的作用,也沒能阻止蜀國的滅亡。但是在史實中確實記載了吳國做出營救蜀漢的行動。真正的歷史往往不是從道聽途說中得來的,希望讀者們對歷史報一份求真的態度,主動去瞭解歷史的真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