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為何沒在勝利後進一步的擴大戰果,而選擇偏安一隅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東吳為何沒在勝利後進一步的擴大戰果,而選擇偏安一隅呢?

大家好,說起東吳政權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三國時期的吳國總是受人詬病,因為它在面對曹魏政權時候總是顯得「軟弱」,與同樣作為割據勢力的蜀國的表現相去甚遠。

論人才,吳國前有周瑜張昭,後有呂蒙陸遜等名臣良將,論地盤,東吳的勢力範圍可比蜀國大得多,而且也相對富庶,但在對魏政權的作戰中,吳國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偶有勝仗,也沒有進一步去擴大戰果,往往選擇退兵固守。那麼,為什麼吳國會選擇偏安一隅呢?

名不正,言不順的東吳政權

同為割據政權,東吳對比另外兩個有先天的致命劣勢,那就是正統性。持續400年的大漢,在士民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部分人仍然把衰微的漢室視為正統,即使是割據政權也要盡力與漢室「套關係」,與漢室關係越近,政權勢力就越名正言順。

蜀漢政權有劉備這一宗族身份的加持,曹魏政權挾持著天子本人,而東吳呢?東吳什麼也沒有,孫權們在名義上還是漢室的封臣,這就給東吳政權的擴張帶來了道義上的難題:人家都打著漢室正統的旗號,你一個漢室的封臣怎麼有理由主動攻打別人?

當然筆者並不是說東吳政權就不能主動出軍,實際上在有利可圖時東吳可是一點都不遲疑就出兵,筆者想說的是,東吳政權因為先天性的政治劣勢,使得其師出無名,即使取得了地盤,但消化的難度卻很大。

很多人都像陸績那樣,吃著東吳的米,心裡還想著漢室,死前仍然自稱「有漢志士吳郡陸績」。這種人心思漢的情況給東吳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它必須時刻向正統靠攏,所以在與蜀國有嫌隙時,孫權不得不接受恥辱性的「大魏吳王」封號,爾後與蜀國聯盟抗魏時則說魏國「劫奪國柄,偷取天位」,然後自己稱帝,以維持正統性。但是無論是大魏吳王也好,後來自稱的東吳大皇帝也好,都不足以掩蓋東吳政權缺乏正統性的事實,因為當時的政治中心在北方,東吳政權仍然難以為北方士子接受,所以東吳政權難以向北擴張,從而選擇偏安一隅。

偏安的江東世族的制約

世家大族在東吳的影響力巨大,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東吳政權的國策。而這些世家們信奉的可不是為國盡忠,而是宗族利益至上,在最真實的宗族利益面前,所以能擴張野心,信仰都得讓道。這一點在陸遜的陸家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陸遜的從祖父陸康死在孫策手上,宗族的人也因為孫策而死傷大半,(遣其將孫策攻康……月餘,發病卒,年七十,宗族百餘人,遭離饑厄,死者將半。《後漢書》)可以說是很深的仇恨。

但陸遜不僅為孫權效力,甚至還娶了孫策的女兒,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效忠孫權最符合陸家的利益,為了宗族利益,血海深仇都要靠邊站,更不要說什麼虛無縹緲的統一目標了。所以陸遜會在取得石亭大捷後保守退兵,沒有進一步擴大戰果,一方面是陸遜用兵謹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保持內部穩定更符合宗族利益,出兵一旦失敗,本族就會遭受厄運。以陸遜為首的世家大族們是這種態度,東吳政權自然很難在軍事上進行擴張,因為世族們的勢力在東吳實在過於巨大,就算是君主也很難制約。

所以孫策在收服太史慈時會去解釋他攻打陸康是不得已,(孤志在立事,不得不屈意為公路……仍然令孤攻廬江,爾時事勢,不得不為行。《江表傳》)所以孫權能打擊陸遜卻無法阻止陸遜兒子陸抗的得勢。究其原因,就是世族們的力量太強大了,孫策攻打陸康,立馬就在士人中產生惡劣的影響,直接導致劉繇和他決裂;孫權遏制陸遜,但陸抗在陸遜死後直接繼承了五千親兵,仍然是政壇紅人,而你孫權無可奈何。

有這種地位的世族們才不會隨著孫權們去冒險,他們要的是安穩,只要本族穩定,哪怕政權更迭,他們的生活依然不會受到影響,就像陸家一直到唐朝都還是大族一樣。

孫權的責任

東吳政權的軟弱儘管是因為缺乏正統性以及世家大族等方面的制約,但是作為一國之首的孫權們還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就拿孫權來說,軍事上的不利他是有很大的責任的,一個合肥打了那麼多次仍然拿不下來而且還損失慘重,雖說國力確實比不上魏國,但是不至於打成這樣。因為古代國力的強弱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懸殊,往往一場戰爭就能顛倒雙方強弱,淝水之戰不就是一戰而改變前秦與東晉的強弱對比嗎?所以孫權在軍事上的表現實在難以啟齒。

當然,你可以說作為君主不必有非常高的軍事水準,重要的是有統御部下的能力。但是孫權所在的時期是什麼時候?是三足鼎立戰火不斷的時候,劉備曹操哪個沒有帶兵的優秀軍事能力,後來統一的司馬家族的司馬懿,司馬昭等都算是打仗的好手。孫權相對薄弱的軍事能力,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東吳的發展。

除了在軍事上有所欠缺外,孫權晚年在內政的處理上也頗有不足之處,先是對儲位猶豫不定,致使太子與魯王爭鬥,陸遜等大臣因此而死;後來又廢長立幼,導致權臣把持國政,互相爭鬥,皇帝也因此不斷更迭,最後殘暴的孫皓上位,吳國政權也就此終結,雖然這鍋不能孫權一個人來背,早死的孫休等也有責任,但孫權作為始作俑者,還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當然了,孫權不廢長立幼,最後孫皓也會上位,吳國也難逃被孫皓肆虐的命運,但是這其中會少很多血腥的爭鬥,能保持內部政權的相對穩定,東吳政權也許還能繼續偏安一隅幾十年。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