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關羽和荊州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東吳派軍隊偷襲關羽,得到了荊州,東吳既然已經得到想要的,東吳殺關羽還有沒有意義嗎?
當然有意義,至少在殺關羽之前,東吳認為是非常有意義的,只不過真正殺掉關羽以後,某些方面的事態發展卻並未達到東吳的預期,只是惋惜了關羽,無形中成了一個犧牲品。
名存實亡的孫劉聯盟激起了東吳對劉備的怨恨
赤壁之前,劉備東奔西跑,連一塊屬於自己的根據地都沒有。《三國演義》中有一個非常精彩的章節:諸葛亮舌戰群儒,策動孫吳抗曹。
真實的歷史卻不是這麼回事,當曹軍軍隊壓境時,雖然東吳內部的確有一小撮投降派,但這並不阻礙東吳與曹軍決一死戰的信心。也就是說,不論劉備參不參與赤壁之戰,東吳自己也一定會抵抗曹軍的。
當然了,以當時孫曹兩方的實力來看,孫權確實要弱許多,這個時候劉備要參與進來,對於東吳來說當然是好事,大戰在即,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沒毛病。
毛病出在赤壁之戰後,劉備迅速搶佔勝利果實,特別是佔據了荊州,而且還美其名曰:借!從此以後,劉備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真正成了割據一方的諸侯。這事讓東吳如梗在喉,差點沒把腸子悔青,但礙於此前所謂的孫劉聯盟,只得暫時隱忍。
荊州是什麼地方?是曹操南下的戰略要衝、是東吳北上中原的戰略縱深、是諸葛亮隆中對發家致富的起點,誰都想爭,誰都想要,但最後卻落入劉備之手,估計劉備為此興奮得幾天都睡不著覺,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恨得牙癢的孫權。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孫權的「牙癢」病還沒好的時候,劉備的眼睛盯上了漢中。為了防止劉備再一次搶佔先機,孫權特地派人前往劉備處打探消息,結果劉備完全是一派正人君子的模樣,向東吳明確表態,自己絕不會攻打漢中。
孫權信以為真,「牙癢」病也好了許多,可突然之間,有消息傳來,說劉備攻佔了巴蜀,入主了漢中,並且還自封了漢中王。這下可把孫權氣得夠嗆,既然你不仁,那就別怪我不義。你劉備不是向我借了荊州嗎?現在你有其他地盤了,是不是該把荊州還回來了?
孫權強忍怒火,通過與劉備幾次協商討要荊州未果,於是把心一橫,一定打機會奪回來。
也就是說,此時的孫劉聯盟已經瓦解,並且孫權對劉備也充滿了怨恨,這個怨恨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赤壁之戰,劉備出力不多,但卻佔據了荊州九郡,是赤壁之戰的最大獲利者。
二是雙方說好誰都不去打巴蜀漢中的主意,可劉備言而無信,回頭就當了漢中王。
三是死皮賴臉,一直不提歸還荊州的事。
東吳殺關羽的實際意義
關羽率軍傾巢而出,攻打襄樊和樊城時,孫權豈會放過這個機會?當關羽水淹七軍,逼得北方的曹老闆動了搬家的心思的時候,孫權給關羽來了個釜底抽薪,策反了荊州太守糜芳,使關羽首尾不能相顧,最後孤立無援、慌不擇路時被擒。
關羽從被擒到被殺,有一個細節非常容易被忽略:關羽是在被擒現場被殺的!
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封關羽為假節鉞,縱觀三國時期,真正被封為假節鉞的武將屈指可數,也就是說關羽在蜀國的地位非常之高,對於東吳參戰的將領來說,他們根本沒有權利現場斬殺被擒的關羽,或者說至少應該向孫權請示,得到批復後才敢向關羽舉起屠刀。
除非……除非孫權早就有命令:抓住關羽之後不必請示,立即斬殺!
顯然,東吳呂蒙確實堅決地執行了孫權的命令,當場斬殺掉關羽父子。
關羽敗走麥城,東吳已經順利奪回了荊州,那麼此時東吳決意斬殺關羽的意義何在?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分成兩個問題來看:
一、孫權心中所期待的意義:
對於孫權來說,殺掉關羽有以下幾個好處:
一是洩私憤,因為劉備的表現實在令人氣憤;
二是站在關羽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收割威震華夏的威名;
三是挑起曹操與劉備的矛盾,以便坐山觀虎鬥,收取漁翁之利。
特別是第三點,東吳殺掉關羽之後,立即命人將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孫權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迷惑世人,讓人覺得斬殺關羽是奉了曹老闆的命令,至少也是受了曹老闆的蠱惑,不是他孫權的本意。說白了就嫁禍給曹操,挑起曹劉兩家的矛盾。
二、孫權斬殺關羽後的實際意義:
我們都瞭解,曹老闆可是隻老狐狸,孫權有幾根花花腸子他當然清楚。所以曹操接到東吳送來的關羽首級後,不慌不忙,安排手下用香木為關羽雕刻一個身體,然後連同首級一起以王侯之禮安葬。
也就說,孫權送給曹操的燙手山芋,到了曹操手裡卻一點都不燙手了。孫權所期待的挑起曹劉兩家矛盾的願望也就沒能實現。
關羽死之前曾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如果斬殺掉關羽,那關羽之前所取得的威望豈不是全都落入孫權之手?連威震華夏的關羽都敗於我東吳之手,我東吳豈不是更厲害?關羽可以逼著曹老闆想搬家,那我東吳是不是更有這個實力?所以,曹老闆以後要小心哈,別把我東吳不當回事。
不排除孫權當時有這個想法。不過事與願違,經過小說的演繹,關羽戰死沙場一事更是提升了他忠義勇武的形象,在演義故事中,作者反而給斬殺關羽的呂蒙安排了一個因果報應的下場。所以,孫權在這個方面的實際意義也丟失了。
除開上述兩點實際意義,到最後,孫權斬殺關羽所得到的唯一實際意義便只有一條:洩私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