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義中周瑜是被氣死的,那正史中的他是什麼樣的?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演義中周瑜是被氣死的,那正史中的他是什麼樣的?

《三國演義》描繪了三國時代的紛爭戰事,塑造了諸多鮮活的人物形象。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在這其中,羅貫中先生所寫的諸葛亮「三氣周瑜」,以致周瑜最後被活活氣死的故事也可以說是深入人心,足以作為《三國演義》刻畫的典型故事之一。但小說畢竟也只是小說,始終不等於真正的歷史。周瑜是否真的那樣小肚雞腸?在小說中被活活「氣死」的周瑜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為東漢末年吳國將領。21歲起便隨孫策平定江東,在孫策遇刺後,繼而輔佐孫權。周瑜壯碩有姿,才貌雙全,且精通琴藝。我們熟知的「曲有誤,周郎顧」中的「周郎」就是周瑜。少年的周瑜幾乎可以稱作少女心中的「白馬王子」。但周瑜可不是一個繡花枕頭,在初平二年(191),周瑜尚且跟隨其從父丹陽太守歷練,正巧遇上孫策入歷陽。孫策當時正想要東渡,於是給朋友周瑜寫信,周瑜便去向丹陽貸粟借兵並順道恭迎孫策。孫策當時便大喜道:「公瑾遠來,我事必諧了!」由此足見周公瑾與孫策的情誼之深重與周瑜實力之強勁,讓人心安。

在建安五年(200)四月時,孫策不幸被刺殺身亡,在孫策臨終之時將孫吳的軍國大事皆托付給孫權,並給孫權留下遺言: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公瑾」。足以見周瑜十分得孫策信賴以及周瑜的能力強大。當時的孫權勢單力薄,幾無人脈,與群臣關係並不密切,極易被取代。但此時手握重兵,在孫吳境內算得上有「拔山舉鼎」之力的周瑜在政權交替這一關鍵時刻支持孫權,以孫權為君,用君臣之禮來對待孫權,使孫權得以成功繼任。

而作為軍隊將領,在周瑜的一生中最值得被記憶的一場戰役就是大家熟知的「赤壁之戰」。在這場二對一的戰役中,蜀吳聯盟內部出現了意見分歧,不僅是孫權自己的大臣,還有劉備的屬下,都對這場戰役有自己的策略,於是孫權就十分猶豫不決,不知究竟該如何決策。這時,魯肅便建議說讓孫權召回當時正在鄱陽的周瑜,聽聽周瑜的意見。待到周瑜回來後,向孫權仔細地分析了利弊,並自薦以三萬精兵抗曹。最終,在與蜀軍配合下成功打敗曹操,燒燬曹操的所有船艦,令曹操只得敗兵,北還南郡。

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卻被刻畫成在赤壁之戰的安排均已妥當之後反倒暗派徐、丁兩人去刺殺諸葛亮的 「小肚雞腸」,「心胸狹隘」之人。在赤壁之戰後,周瑜仍投身沙場,為吳國鞠躬盡瘁:例如解除甘寧之圍,成功擊退曹仁等等,但在建安十五年(210),周瑜在趕回江陵屯兵的路途中,不幸染上重病,殞命巴丘。一代英豪就這樣離開人世。

作為一個處身亂世的將領,只做謙謙君子或者只做卑鄙小人是無法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的,周瑜雖然是一個英豪,但也不是完美的。比如赤壁之戰後,周瑜還向孫權提議軟禁劉備,來直接管理蜀軍部署。這個行為在那樣的混亂局勢之下為求國富民強,有合理性,但卻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道義。類似這樣的缺點便在小說中被放大,而羅貫中先生作為一個小說作家,當然會因為小說故事的可看性而在歷史事實上選擇性地塑造人物形象,並無過錯。比如「諸葛亮三氣周瑜」,在小說中這是一個很好看的故事情節,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的足智多謀,與周瑜的小氣愚鈍。但如果說周瑜作為一個精明老道的軍隊將領,而能夠被後於他發跡,並且實際能力與他旗鼓相當的諸葛亮活活氣死的話,那麼在他的守護與輔佐下的吳國也不至於能夠雄霸江東多年並與蜀國、魏國三足鼎立。在某些角度上說周瑜被活活「氣死」是對周瑜形象的抹黑。所以,《三國演義》中周瑜的實際形象一定與真正的歷史記載有一定出入。

《三國演義》在我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在領略羅貫中先生塑造的恢弘巨大的場面,動人至深的故事時卻不能把其當作真正的歷史來研讀,小說始終只是小說,我們不能夠把小說當作真正的歷史。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思考,應該在感到疑惑之時去翻閱真正的史書,來解疑答惑,真正瞭解一個歷史人物或故事的全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