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是東漢末年逐鹿中原的群雄之一,正所謂「馬中赤兔,人中呂布」,三國第一猛將非他莫屬,正是因為呂布的勇猛善戰,後世文人還給他附會了一段美女貂蟬的浪漫故事,其實這個故事在歷史上並不存在。
不過呂布在歷史上最大的名聲並不是他的勇猛,而是他的勢利多變,《三國演義》裡張飛罵呂布是「三姓家奴」,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呂布投靠的主公豈止丁原和董卓?他前前後後投靠的主公多達7人。
呂布這人是個名人,有名就有名在他有一般人沒有的武勇,但是他也是個一般人,一般就一般在他的思想境界也就是一個一般人的思想境界。他也明白一些社會規則,也有一般人的是非觀,但是不代表他能夠堅守這些社會規則,他的遵守不過是一種慣性,並不是孟子說的「無恆產而有恆心」。要是沒有誘惑,呂布也能夠很夠朋友,面對誘惑說不定還能夠猶豫那麼一下,可是只要再誘惑一下,他就不夠朋友了。呂布就是可善可惡的一個人。但是偏偏因為他有常人所沒有的武勇,所以對他的誘惑就比常人多,也比常人大,他犯的錯誤也就比常人多,可以說呂布所犯的錯誤常人處於他的環境可能都會犯。所以因為他以反覆無常而著稱,加上又是一個三國時期的名人就把他和劉備放到一起,對於他還真有點冤。畢竟呂布的反覆無常是不自覺的,是抵不住誘惑;而劉備的反覆無常是主動的,是本質就不好。筆者就把他排在自稱是皇親的劉備前面了。
呂布原先是并州刺史丁原的手下,何進和袁紹兄弟密謀殺宦官的時候不但招了董卓,也招了駐軍河內的丁原。這丁原也是一個以武勇著稱的人,出身寒門,對呂布不錯,讓呂布當他的主簿。丁原一到洛陽就被封為執金吾,就是漢光武劉秀說的:「為官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裡的那個好職位。沒有野心的丁原當時沒有想到給自己的親信呂布也討個封賞,也就因此種下了禍根。有野心的董卓進洛陽後發現有兵的丁原對他獨攬朝政是個威脅,就派人誘惑呂布。董卓派去的說客對呂布說董卓將軍是怎麼怎麼胸懷大志,又怎麼怎麼看重他,說得呂布覺得董卓是個好人。然後就是說丁原不好,自己當了執金吾也不給呂布這樣的人提拔提拔,說不定是嫉妒猜忌呂大英雄,要是董卓早提拔呂布了。說得呂布開始想投奔董卓,並且對丁原有了一些恨意。說客隨後就提出,董卓將軍說了,只要呂布殺掉丁原,丁原原先的騎都尉就是他的,還有黃金美女若干。呂布當時可能還有些猶豫,說客就抬出原先何進兄弟的部屬都跟了董卓,董卓力量空前強大,要是等到董卓自己來殺丁原,呂布作為丁原死黨會死得很難看。就這樣,又是離間,又是誘惑,又是恐嚇,讓還沒有見過什麼世面的呂布就範,害死了丁原。
董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夫子」,也就是呂布拜了董卓為乾爹,至於呂布和丁原恐怕沒有小說家言的那樣義父子的關係,不然陳壽和裴松之不會為他隱晦的。呂布這個乾兒子做得遠不如曹操親兒子那樣舒服,要知道曹孟德在討黃巾的時候就是騎都尉了,起點可謂很低。以呂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的身手,在冷兵器時代應該是官運亨通的,但是董卓基本上把他當衛隊長用,一直到董卓被殺,呂布也只做到了一個小小的中郎將,可見在政治上拜乾爹能夠得到的好處實在有限。而呂布在董氏侍衛總管的位置上並不是很如意,董卓對呂布的態度並非是禮賢下士,全然是一種對待家奴的態度,發起火來拿起什麼東西就朝他身上摔,有一次竟然是「拔手戟擲布」,幸好呂布的反應敏捷才沒給傷著。這很傷呂布的自尊心,而且呂布和董卓府裡的丫鬟也有些不清不楚,也讓他心懷恐懼。
苦悶之下,呂布就去找老鄉王允商議,王允雖然官至司徒,但是因為愛惜呂布的勇猛,一直對他還是很接納的。早就看董卓不順眼的王允得知呂布的不滿後,覺得殺董卓的時機成熟了,就勸呂布乾脆把董卓給宰了,就能夠變禍為福。名士出身的王允估計是先給呂布講了一大通興復漢室,名垂青史的大道理。說得呂布很動心,但是這還不足以對他構成足夠的誘惑,於是他說:「奈如父子何?」王允說道:「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從中王允也看出了呂布心裡更能夠接受的是實惠,也跟著許諾朝廷和諸侯會因此感謝他,不會虧待他的。想到不會虧待自己,呂布馬上下了決心,於是和王允一起發動政變,親手結果了董卓。呂布也因此被封為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溫侯,和王允一起共掌朝政,達到了他仕途的頂點。身處權臣位置的呂布卻不是一個權臣的料,他就是一個適合供權臣驅使的騎將。王允也不是當權臣的料,他也就能夠當個部長。很不幸的是漢獻帝劉協也僅僅是一個當傀儡的料,遠不如漢文帝。
因此,董卓是殺掉,漢的中央政府卻很混亂。王允以革命功臣自居,在他看來要麼是董派,要麼是漢派,絕對沒有中間派,被董卓用來裝門面的蔡邕也成了王允的刀下鬼。作為海內名士的蔡邕肯定不會是董卓的死黨,也沒有什麼惡行。他的被殺讓所有為董卓工作過的人都自危,他們沒有蔡邕有名氣,但是肯定比蔡邕的可死之道多。歷史上任何時候純正的左和右都是少數,可左可右的中間派才是大多數,以為非我就是彼的區分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在政治上永遠是對於能夠不堅定支持對手的就不應該打擊,還應該拉攏,否則是必敗無疑,王允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悲劇源自出身
呂布雖然可算得上三國豪傑之一,但是他的出身導致了他的發家史存在一定的獨特性或者可以說是缺陷,與其他主公相比,他不是袁術、袁紹那樣出身於四世三公的世族高門,也不像曹操那樣出身於富裕的官宦家庭,就連和「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的劉備相比都缺少世家大姓風範。
當初,朝廷大臣王允拉攏呂布共謀剷除董卓的大業,對呂布算是有知遇之恩,可是他卻從心底裡看不起呂布,只把他當做一介武夫而已。其他人也多是利用呂布的勇猛,最多僅以「壯士」看待他,這使呂布感到沒人尊重他。
像呂布這樣的底層俠士,雖然出身低賤,但是十分勇猛,應該是主公們喜歡利用的棋子,但是鑒於俠的某些特性,在他們被大姓豪族、割據一方的統治者收為己用的時候,就像在耍弄一頭猛虎,既想支使猛虎傷人又怕猛虎回頭傷了自己。因此,在群雄逐鹿的三國時期,各方割據勢力都對出身低下的呂布愛恨交織,千方百計利用但是又怕他異軍突起難於控制,所以呂布只能落得個四方奔逃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