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的地理位置相當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向北可提荊襄之兵以向宛洛,向西可逆流而上攻取蜀中,荊州在江東上游,向東可順江而下直取江東。
對東吳而言,荊州相當於自己的國門,不在自己手中始終是不安全的,佔有荊州還可以成為伐魏滅蜀的跳板,親兄弟還要明算賬何況只是盟友,所以孫權才會一次次的找劉備要荊州甚至不惜兵戎相見。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對蜀而言,諸葛亮隆中時就已經明確了荊州在劉備霸業中的重要地位,「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對曹魏而言,一則可以禦敵於外,二則可以削弱吳蜀。總的說來,荊州對東吳最重要,蜀漢次之,曹魏居末。這其實也就是後面孫權背盟襲擊關羽的根本原因所在。
赤壁之戰後,荊州一分為三:劉備佔有武陵,桂陽,零陵,長沙荊南四郡和南郡一部分,孫權控制了西起夷陵(今湖北省宜昌)東達尋陽(今江西省九江)的長江防線,並佔有江夏郡;曹操佔有南陽郡個南郡的一部分。大體來說,荊南屬劉備,荊北屬曹操,荊東屬孫權。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備主要精力放在和曹操爭奪漢中上,所以孫劉雙方談判達成協議,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歸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歸劉備。所以後面東吳襲取荊州其實奪取的就是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關羽所謂的大意失荊州過程不表,這裡只是闡釋下失荊州的幾個原因。
1、根本的原因在戰略上的失誤:荊州遠離蜀漢中心,不能說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有誤,但是劉備和諸葛亮顯然都忘了荊州對東吳的重要性,你想想有關羽在上游駐守,相當於掐住了東吳的脖子,孫權簡直是如鯁在噎,對於荊州孫權是必欲得之而後快。以關羽一人之力去面對東吳和曹魏兩大強敵,稍有失誤就是萬劫不復。所以當曹操提出吳魏聯合的建議時,孫權根本沒考慮就背棄吳蜀聯盟偷襲了關羽。
2、時機選擇得不對,劉備漢中之戰剛剛結束,關羽就貿然發動襄樊之戰。當時關羽是假節鉞(就是說擁有自由決定戰爭的權利,而不必請示),所以襄樊之戰很有可能是關羽私自發動的,這使得劉備比較被動,反應的速度也跟不上,後面關羽失敗蜀中的援兵遲遲沒到就是這個原因。
3、關羽的「剛而自矜」是導致荊州之失的重要原因:關羽太驕傲了,孫權和他聯姻,你不同意婉言拒絕就好了,何必說出「吾虎女豈配犬子!」的話,這話擱誰都受不了。對內和下屬是壓制和輕視,刻薄寡恩不懂得寬容,活活嚇得駐守公安的傅士仁和江陵的糜芳投降了東吳,斷了關羽的歸路。
4、蜀漢人才積累有限,關羽身邊沒有得力的文武幹才輔助,也就馬良、伊籍,趙累,廖化,糜芳、傅士仁等等,一個馬良,其實也就外交能力強點,作為軍師他其實是不合格的。而且最關鍵的是,關羽一人獨大,沒有夠資格的人可以在旁制約他,荊州差不多就是關羽的一言堂。當然,遍觀蜀漢除了劉備自己估計也就諸葛亮的話他能聽得進去。驕傲自滿加上一意孤行能不失敗嗎?
5。劉備和諸葛亮主觀上對荊州重視不足,兩次分兵造成關羽兵力不足是一方面,重點放在了和曹操爭奪漢中是另外一方面。同時兩人在客觀上也縱容了關羽的驕傲自大:劉備封五虎將時,關羽不服馬超想和馬超單挑,諸葛亮的回信是「。。。。。。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逸群也」,這麼一說,關羽更是得意。
關羽失荊州引發了一系列後果,那是另外的故事了,此處不作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