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劉備的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本期的三國戰爭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發生在馬鞍山一役中,相關人物分別為劉備和傅彤。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陸遜火燒連營,劉備的御營及左右營寨都受到波及。劉備本想撤往大將馮習的營寨,誰知馮習不但營寨被燒,自己也遭東吳將領徐盛攻擊。劉備見勢不妙,匆忙向西逃竄,又遇上了東吳將領丁奉。在徐盛和丁奉的夾擊下,劉備走投無路。幸好張苞和傅彤先後趕到,掩護劉備來到了馬鞍山。
不過,東吳大軍很快便尾隨而至,將劉備等人團團圍住並立即發動攻擊。張苞、傅彤見狀,死守山口,雙方展開一場混戰,蜀軍傷亡慘重,屍橫遍野。
到了第二天,東吳放火燒山,蜀軍更加慌亂。此時,關興帶著幾名部下突破吳軍陣地上山。關興向劉備提出建議,迅速趕往白帝城方向撤退,以免被吳軍圍殲。劉備當即應允,並於黃昏時分開始突圍。
吳軍發現劉備突圍後,立即展開圍追堵截,東吳大將朱然也率一部兵馬沿江岸殺到。關興、張苞拍馬上前,卻被吳軍弓箭射中,身負重傷,依然無法突出重圍。此時,陸遜也親自率領大軍前來圍殲劉備。
危難之際,有一對兵馬突然趕到,朱然部下被殺的跌落山澗。劉備一看,原來是趙雲。原來,趙雲奉命駐紮江州,得知夷陵爆發激戰,率部前來支援,沒想到正遇上劉備被圍。
趙雲一馬當先,一邊擊退吳軍,一邊向劉備靠近。陸遜得知趙雲前來,忌憚不已,急令全軍撤退。趙雲又與朱然狹路相逢,僅僅一個回合便將朱然挑落馬下,之後便帶著劉備等人一起進入了白帝城。
小說中描述的此次馬鞍山之戰,在歷史上確有發生。不過,馬鞍山之戰並非如小說所言是劉備臨時落腳之處,而是夷陵之戰時劉備的統帥部所在地。
按照《三國誌》相關傳記的記載,陸遜火燒連營後,蜀軍前線部隊傷亡慘重,不得不向劉備的統帥部——馬鞍山靠攏。為了扭轉局勢,劉備在馬鞍山的各個險要之處佈防,企圖擋住東吳大軍的攻勢。陸遜隨即集結兵力,向馬鞍山展開圍攻。這場戰鬥也被稱為「馬鞍山之戰」。
馬鞍山之戰的結果,令劉備苦不堪言。由於聚集在馬鞍山一帶的蜀軍大多為從前線撤下來的敗兵,士氣低落,加上諸如馮習、張南這些將領在陸遜「火燒連營」時就已經陣亡,蜀軍缺乏指揮作戰的將領。因此,馬鞍山一役開始不久,劉備便很快落入下風。
據《三國誌陸遜傳》載:「(陸)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在吳軍的猛烈進攻下,劉備意識到守住馬鞍山已無可能,便在夜間率部撤離馬鞍山,繼續向西逃竄。從史料的記載來看,馬鞍山一戰是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傷亡最為慘重的一仗。不僅損失了大將傅肜,還死傷了數萬將士。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掩護劉備從馬鞍山安全撤出,蜀軍殿後的部隊頑強抵抗,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負責殿後的蜀軍將領為傅肜(也就是演義中的傅彤)。據《三國誌楊戲傳》載:「時又有義陽傅肜,先主退軍,斷後拒戰,兵人死盡,吳將語肜令降,肜罵曰:『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遂戰死。」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趙雲來到馬鞍山救駕一說,完全是小說作者的虛構,並非歷史的真實。按照史料的記載,趙雲出現在劉備的身邊,是在劉備逃到白帝城之後,而不是夷陵前線。而東吳將領朱然也沒有在夷陵之戰中死於趙雲之手,而是在此戰中立下大功,被孫權晉陞為鎮北將軍,封當陽侯。
這裡附帶說一句,馬鞍山一役並不是夷陵之戰的最後一戰。此戰過後,劉備還經歷了四次傷亡慘重的失利。這一點我會在之後的文章中一一介紹,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最後再來談一個問題:這場戰鬥的發生地點——馬鞍山究竟在哪裡呢?這個問題曾引發了不少專家、學者的爭論。問題的焦點在於:馬鞍山究竟在長江的北岸還是南岸。從目前的研究來看,馬鞍山的地理位置應該在南岸更為合理。其具體地點在如今的湖北省宜昌市下轄的宜都市五眼泉鄉和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磨市鎮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