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事關重大 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止劉備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夷陵之戰事關重大 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止劉備

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諸葛亮和夷陵之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在曹丕篡漢建立魏朝之後,為了名正言順的匡扶漢室,重建漢室江山,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在登基之後,劉備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不顧臣下的反對,發起了對東吳的討伐。在初期取得了一些勝利後,在此後關鍵性的夷陵之戰中,劉備遭到了慘敗。他被東吳的陸遜以火攻打敗,使得手下的軍隊和攜帶的軍事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也因此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將蜀漢政權托付給了諸葛亮。

我們對諸葛亮的智慧都十分佩服,可是諸葛亮在這次戰役中的表現讓我們很詫異。至於說諸葛亮對這場戰役的態度,從他在事後的一句話裡就可以看出來。史書記載諸葛亮說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對劉備發動伐吳的反對態度。作為新建立的蜀漢政權的丞相,諸葛亮的意見是很有份量的。可是他卻對這次行動一言不發,沒有發表任何意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諸葛亮所處的環境讓他有口難言。

諸葛一生唯謹慎,他作為劉備手下的文臣之首,自然說話做事更為謹慎小心。他對整個蜀漢政權的事務瞭如指掌,這中間自然也包括劉備的思想動態。我們可以看到,劉備在採取重大的決策前,都要和諸葛亮進行探討。這一次伐吳,劉備也不會例外。我們在史料中找不到諸葛亮在公開場合發表對伐吳的意見,那只能說明,劉備和諸葛亮的溝通是在私下裡進行的,而且諸葛亮的意見是否定的。

作為一朝的丞相,諸葛亮的意見十分重要,而且在朝廷裡,會起著風向標的作用。那麼,諸葛亮對於這一次伐吳抱有反對意見,與劉備的意見不統一,他也不能在公開場合表露出來。否則會引起朝廷的動盪,擾亂剛剛建立的蜀漢的民心。因此,做事謹慎的諸葛亮,小心翼翼地將自己的意見保留起來,希望能夠通過其他的方式來規勸劉備。

而且,由於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任職,深受孫權的信任重用,這使得諸葛亮的處境十分尷尬。如果公開發表對伐吳一事的意見,無論是否同意伐吳,諸葛亮都是有口難言。再加上諸葛亮的本意是反對伐吳的,這樣就會給他人以口實,拿他的哥哥做文章。因此,諸葛亮乾脆不公開發表意見。

最後的原因是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中,荊州派的領袖,他更是無法發表意見。蜀漢政權是劉備率領荊州的兵力征服益州後建立的。在蜀漢政權中,荊州派的人士佔了主導地位。這其中諸葛亮就是荊州派人士的領袖,在他使用的人員中,也是重用荊州派的人士。可是,由於東吳的背信棄義,撕毀盟約,襲佔了荊州,這些荊州人士都失去了家鄉。

出於對東吳的仇恨,這些荊州派的人們,大部分都是支持劉備討伐東吳的。而作為他們信賴的領袖,諸葛亮不能表達出和他們意見不同的態度。這也是諸葛亮無法在公開的場合發表自己意見的原因。

劉備很清楚諸葛亮的態度,也明白諸葛亮所處的環境。他明白諸葛亮在公開的場合,不願意違心地發表對伐吳的贊成意見,也不能發表對伐吳的反對意見,因此,諸葛亮採取沉默的態度。劉備對此十分明了,所以也不在公開的場合讓諸葛亮表態。諸葛亮就這樣,以無言的姿態表明了自己的反對意見。

二、諸葛亮派趙雲、黃權、秦宓等人勸諫了劉備。

諸葛亮雖然由於處境尷尬,沒辦法在公開場合來勸阻劉備,但是他還是想盡了辦法來阻止劉備。那就是在他的默許下,讓一些劉備信任的人來勸諫劉備。這些人中,就包括劉備信任的趙雲、黃權和秦宓等人。

當時趙雲就公開地對劉備發表意見,說是國賊是曹丕,不是孫權,如果打敗了曹丕,孫權自然會降服。應該現在趁著曹操剛死,曹丕篡位的有利時機,出兵北伐秦川,不應該先去伐吳。如果和東吳交戰,會陷入不利的持久戰的境地。

黃權也向劉備進諫,說東吳的將士彪悍善戰,而且蜀漢位於長江上游,水軍順流而下作戰,易進難退,如果作戰失利就很難退回。因此,黃權要求如果劉備執意要伐吳的話,自己願意擔任前鋒作戰,劉備作為後援謹慎出戰。

秦宓是益州的學士,他當時擔任從事祭酒的職務。他也向劉備進諫,說是天時不利,如果出兵伐吳不會成功。這惹怒了劉備,將他下獄監禁起來。

我們看以上的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很尊崇諸葛亮。趙雲在荊州時就與諸葛亮交好,深得諸葛亮的信任,後來兩人一起發動了對曹魏的第一次北伐,趙雲領軍分兵作戰,成為諸葛亮少有的獨立作戰的將領。而黃權和諸葛亮意氣相投,在投降曹魏後,司馬懿給諸葛亮寫的信件中還提到黃權對諸葛亮的崇拜。只有秦宓在戰後,諸葛亮一上台就委以重用,他和諸葛亮的關係更是可見一斑。

趙雲是劉備的故舊,黃權的劉備信任的謀士參謀,秦宓的益州的學士,他們從天下大勢,到作戰方略,乃至天時地利等方面,都向劉備進行了勸諫。這樣就造成了從各個派別、階層和形勢上,對劉備伐吳反對的氣氛。劉備心裡知道這些都和諸葛亮有關,但是他已經定下了伐吳的決策,不再採納這些反對意見。直到將秦宓關押,才將這個反對的浪潮壓制下去。

三、諸葛亮對劉備伐吳有信心。

我們看諸葛亮對法正的那句評價,說法正要是還活著,就能夠不讓劉備伐吳。就算是伐吳,也不會打得大敗。從這句話裡,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對於劉備伐吳的反對態度,主要是從戰略方面著眼的,對於戰役方面,諸葛亮並不是很擔心。這也是諸葛亮保留意見,不出面極力反對的原因。

因為在三國時期,曹魏的實力最強,蜀漢和東吳兩家聯合抗魏,才是兩國戰略上唯一的出路。因此,在諸葛亮的《隆中對》裡,就明確地指出,對於東吳只能作為外援,而不能作為敵人。可是如果劉備伐吳的話,就完全破壞了這個戰略。蜀漢和東吳自相殘殺,曹魏在旁坐山觀虎鬥。武力蜀漢和東吳誰獲得勝利,都是兩敗俱傷,實力遭到損害。這樣,蜀漢、東吳和曹魏的實力差距越拉越大,最後只能被曹魏消滅。

諸葛亮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極力反對劉備伐吳。但是,在軍事行動上,諸葛亮反倒不擔心。在趙雲和黃權的諫言中,他們一個是說討伐對象的選擇,一個是出於對劉備安全的關心。他們都對伐吳的勝利沒有多大的懷疑。即便是戰後,諸葛亮還依然認為,失敗的原因是劉備身邊沒有法正那樣的足智多謀的人出謀劃策,否則也不會打這樣的大敗仗。

諸葛亮對劉備伐吳保有信心,主要是因為從戰場形勢、將領、軍隊等方面進行對比,劉備都佔有上風。從戰場形勢上,蜀漢伐吳地處長江上游,水軍可以利用長江順流而下。蜀漢的陸軍主要是由山地步兵組成,在崇山峻嶺之間作戰如魚得水。在將領方面,東吳的大將呂蒙已死,剩下的這些將領,劉備對他們都十分瞭解,在能力方面和劉備相差甚遠。因此,如果劉備發動伐吳之戰,取勝的把握很大。

事實也是如此,在開戰初期,吳軍根本就不是蜀軍的對手。蜀軍將吳軍打得節節敗退,毫無還手之力。可是劉備卻漏算了陸遜這個對手。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將領,穩定了戰線,和劉備長期對峙後,採取火攻打敗了劉備。這個結果是完全出乎劉備和諸葛亮等人的意料之外的。正因為如此,諸葛亮才會感慨法正的英年早逝,如果法正不死,陸遜不死那麼容易打敗劉備的。劉備在戰敗後,也不服氣地說,我敗給陸遜,是因為上天的安排。

正是因為對劉備伐吳有信心,諸葛亮才沒有極力去勸阻劉備。他放心地在成都坐鎮,為下一步劉備勝利後做準備。他相信,隨著局勢的發展,劉備會轉回到正確的戰略上來。可是沒有想到的是,等來的是夷陵之戰慘敗的消息。

結語:

在劉備決定伐吳的時候,諸葛亮對此決策執反對意見。他從戰略的角度出發,認為蜀漢和東吳兩個弱國相爭,讓唯一的強國曹魏坐收漁利,是完全不正確的。可是由於他身為蜀漢政權的丞相,再加上哥哥在東吳為官,又是群情激憤的荊州派人士的領袖,他無法公開明確的發表反對意見,只能採取沉默的態度。

不過,諸葛亮還是為了阻止劉備做出了努力。他讓趙雲、黃權、秦宓等人出面勸阻,但都遭到了劉備的拒絕,秦宓還因此被關押起來。在這種情況下,伐吳的決策就無法挽回了。不過,諸葛亮等人對伐吳的前景還是比較樂觀的,認為蜀軍在劉備的率領下,能夠取得勝利。因此,諸葛亮採取沉默的態度,也有這方面的因素在內。

可是,由於沒有法正那樣的智能之士幫助,劉備敗給了名不見經傳的陸遜。蜀漢也因為這場慘敗,陷入了風雨飄搖的狀態。估計此時的諸葛亮,也會為當初自己採取的沉默態度心生悔意吧。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