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劉備二人之間的衝突,主要集中於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前後。彼時的劉備作為公孫瓚麾下的一員將領,在河北戰場打出了不錯的戰績,想必也給袁紹集團帶去了一些困擾。
《三國誌·先主傳》:(劉備)為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瓚,瓚表為別部司馬,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三國誌·先主傳》:(劉備)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
而自陶謙手中接管徐州後,情況便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轉變。劉備集團一度面臨內有人事矛盾、外有著袁紹(曹操)、袁術兩大集團環伺的危險局面。內憂尚無法調和,解決外患便是重中之重。
若示好於袁術,則依舊開罪於袁、曹二家;若示好於袁紹,則可同時向袁、曹二家釋放善意,進而專心抵禦袁術。個中利害,縱使初來乍到劉備的不知,徐州豪強的心裡定已掂量得一清二楚。
故而,我們可以看到以陳登為首的本地豪強率先遣使向袁紹示好,而袁紹也頗為領情,順水推舟地認可了由劉備接管徐州。
《獻帝春秋》:陳登等遣使詣袁紹曰:"天降災沴,禍臻鄙州,州將殂殞,生民無主,恐懼奸雄一旦承隙,以貽盟主日昃之憂,輒共奉故平原相劉備府君以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歸。方今寇難縱橫,不遑釋甲,謹遣下吏奔告於執事。"《獻帝春秋》:(袁)紹答(陳登)曰:"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從「利益」的角度考慮,示好於袁紹對徐州豪族而言是無疑一步妙棋。袁紹以善意回報陳登後,弱小的劉備集團也得以揮軍南下,在江淮地界與袁術集團拉鋸月餘,直到後方起火、呂布趁虛襲下邳,一發不可收拾。
回到本題。劉備投奔袁紹之時,時局已大不如前,袁、曹二人已然兵戎相見。昔日的小弟開始對老大哥磨刀霍霍,袁紹自然需要重新審視與劉備的之間關係。
劉備舉薦袁譚為茂才的具體時間尚有爭議,但袁譚確是接受了劉備的舉薦。自此,袁、劉二人之間便出現了一種頗為微妙的信號:劉備有意繼續向袁紹釋放善意,而袁紹也有意繼續接受劉備所釋放的善意。
《三國誌·先主傳》: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
縱然曹操事後追悔莫及、拍遍欄杆,劉備手裡的左將軍印綬卻是貨真價實。事實上,投奔袁紹集團的劉備曾兩次深入豫州境內,率領著劉辟、龔都等賊軍穿行於其間,兵鋒一度直抵距許都已然咫尺之遙的隱強。
《三國誌·曹仁傳》:太祖與袁紹久相持於官渡,紹遣劉備徇隱強諸縣,多舉眾應之。自許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為憂。
若不是曹操嗅覺靈敏、反應迅速,即刻派遣曹仁率軍擊退了劉備,後又親率伍卒南征二度入豫的劉備,這位能征善戰的兵油子指不定能給曹操捅出多大的簍子。
若不是曹操嗅覺靈敏、反應迅速,即刻派遣曹仁率軍擊退了劉備,後又親率伍卒南征二度入豫的劉備,這位能征善戰的兵油子指不定能給曹操捅出多大的簍子。
《三國誌·武帝紀》:汝南降賊劉辟等叛應紹,略許下。(袁)紹使劉備助辟,公使曹仁擊破之。備走,遂破辟屯。《三國誌·先主傳》:(袁)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三國誌·武帝紀》:(袁)紹之未破也,使劉備略汝南,汝南賊共都等應之……公南征備。備聞公自行,走奔劉表,都等皆散。
接納前來投奔的劉備,對彼時的袁紹集團而言可謂「百利而無一害」。袁紹作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做出了一項正確的選擇。
至於袁紹為何要親自出鄴城二百里迎接劉備……誰都有被愛情沖昏頭腦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