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下面由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著往下看吧。
在袁紹決定出兵後,他讓審配、逢紀主持軍事,田豐、荀諶、許攸充當謀士參謀,顏良、文丑擔任將帥,積極準備南下。不過在制定攻打曹操的戰略方針時,袁紹的手下意見紛紜,當時沮授的意見與郭圖和審配的完全不同,沮授認為應該以逸待勞,採取持久戰,而郭圖和審配則主張速戰速決。由於袁紹認為自己地廣兵強,糧草充足,因此他沒有聽沮授的建議,還將沮授統領的軍隊分成三部,其中兩部分別交給郭圖和淳於瓊。然而袁紹即便合兵攻打曹操,他最終還是戰敗了。既然官渡之戰時,袁紹沒有採用緩攻的策略而戰敗,那當時袁紹用緩攻就能獲勝嗎?
所謂緩攻,就是利用人力與經濟的優勢不斷的調動曹軍,通過長期戰爭拖垮曹操的經濟基礎,就此引發曹操集團內部,以及周邊劉表、孫策等人的異動,總之就是打得越久,曹操的處境就越危險。而當時袁紹與曹操的邊境線從河北一直延伸到山東半島,汝南袁家對於部分地區還有很強的影響力,因此袁紹可以同時對青州與徐州、關中等地開展進軍,用主力與曹軍對峙,並採用騷擾戰術擊敗曹操。從這點來看,袁紹似乎真應該採用緩攻
但實際上,曹操是一位極為出色的統帥,如果分兵得好也就罷了,若分兵不好,很容易給曹操創造機會,就此各個擊破,重創袁紹派出的偏師,比如在官渡之戰時,袁紹就曾派出顏良與文丑兩支偏師進攻曹操,然而這兩支軍隊都被曹操擊敗,並斬殺掉帶兵的將領,可見,用緩攻的效果並不見得會好。
最為關鍵的是,即便要看到緩攻的效果,也要數年時間才會有效,在這段時間裡,不說曹操是否能找到擊敗袁紹的機會,就看看當時袁紹的年紀,就知道袁紹為何要強攻了,畢竟此時袁紹年紀太大,與曹操的交戰已經拖不得了,他也等不及了,正因如此,袁紹才會放棄緩攻,而打算強攻曹操,一舉獲得勝利。
筆者認為,袁紹常年率軍征戰,其眼光自然不差,他很明白強攻與緩攻的差距所在,正因如此,他才會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強攻,而非手下謀士參謀建議的緩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