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諸葛亮為什麼沒能興復漢室?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表面來看,諸葛亮未能興復漢室的原因是由於北伐的失敗,但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原因的影響。
從蜀國內部來看:
後期君主昏庸無能,朝堂之內無有才能的大臣可用。從經濟上來看,蜀國經濟相對於魏國來說不夠發達,導致戰爭中兵甲不足,糧草不濟,從軍事上來說,蜀魏兩國軍事實力也相差懸殊。
從外部原因上來看:
敵國魏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經濟發達。魏國在成立前期挾持天子,保證了政權的合理性,吸引了大量的能人異士的效勞,加上曹魏家族自始至終保持的雄才偉略。
魏國一直處於極其平穩的狀態。
經濟上魏國地處中原地區,地勢平坦,適宜農業發展,保證了糧草儲備,同時地形地勢也適合軍隊的調動。
最後,司馬家族的出現更是給了諸葛亮致命一擊,打破了蜀漢「興復漢室」的願望。
一、蜀國的發展過程:荊州丟失後,興復漢室其實已成奢望
蜀國的創業初期可以說是顛沛流離,曲折不斷。東漢末年,群雄紛爭,戰爭不斷,劉備與關羽、張飛,結為異性兄弟,共同招募士兵參加,鎮壓黃巾起義。
之後,曹操攻打陶謙想要佔據徐州,在曹軍的強烈攻勢之下,陶謙為求自保求救於劉備。劉備挺身而出,多次擊退曹兵。戰爭平定之後,陶謙想把徐州讓給劉備,劉備拒絕了。陶謙病故,徐州大臣出城迎接劉備,劉備上任徐州牧。
不久,徐州被呂布佔領,劉備為求自保依附曹操,與曹操聯合共同將呂布擒下。曹操上奏漢獻帝劉協,將劉備封為左將軍,豫州牧。希望借此籠絡劉備,可劉備志不在此,他一方面接受曹操給他的名利,讓曹操放下戒心,另一方面又尋找機會逃脫曹操的控制。後來劉備斬殺當時的徐州刺史重新佔領徐州。
曹操親自率軍前來攻打徐州,劉備大敗,關羽被擒。沒有了徐州這塊主營地劉備又先後依附於袁紹、劉表。曹操大軍又相繼攻打袁紹、劉表,劉備深具非凡的軍事才能,多次大敗曹軍,又三顧茅廬請出了臥龍諸葛亮。可是好景不長,在曹操南征荊州時劉備又一次被打敗。
赤壁之戰是劉備整個事業的轉折期,建安13年,在蜀、吳兩國聯合的情況下,曹軍大敗於赤壁,逃至北方,劉備趁此攻下荊州南部四郡。加上向東吳所借的南郡,劉備手中共佔據荊州五郡。之後又攻下了劉章所佔領的益州。公元219年,劉備攻佔漢中,在漢中斬殺著名將領夏侯淵,逼退曹操大軍,公元219年進位漢中王,此時是整個蜀漢政權的鼎盛時期。
然而就在此時,整個劉備集團由盛轉衰,當時關羽急於求成,孤軍北伐,導致了荊州後方空虛,此時東吳呂蒙趁機偷襲荊州,導致荊州基地失守,關於此時已經攻打襄陽很久了,但一直沒有攻打下來,對於徐晃援軍也沒有成功攻打下來。
此時整個蜀軍內部軍心潰散,於是關羽只好撤退,在返回蜀國的途中,軍隊裡人心渙散,有很多士兵都逃走了。之後關羽被吳軍所擒獲,遭到殺害。
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退位,曹丕上位建立魏國,定都洛陽。此時劉備以曹丕「篡漢」為借口在成都稱帝。同年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討伐東吳,想要奪回荊州這塊寶地。但是隨著夷陵之戰的失敗,劉備不得已退回白帝城,整個蜀漢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公元223年劉備病逝。
劉備死後,整個蜀國一片狼藉,即使是諸葛亮也無力回天。劉備之子劉禪碌碌無能,主要靠諸葛亮治理國政,蜀漢曾經出現過短暫的復興,但是隨著諸葛亮幾次出兵被伐攻打魏國的失敗,整個國家的經濟都被拖累下來了。最後諸葛亮也病死了。
諸葛亮死後,蜀國延續著諸葛亮過去的治國方針,又不輕易對外發兵,蜀漢一直維護著比較穩定的局面,直到大將軍姜瑋執政時執意出兵,討伐魏國。這幾次戰爭奠定了,蜀國滅亡的基礎。
二、諸葛亮失敗的原因
(1)蜀國發兵的理由性不足:
一般來說在群雄紛爭的年代,諸侯一定會想盡辦法來說明自己造反的合理性。
劉備雖然是有皇室血脈,打著的旗號也是「匡扶漢室」。雖然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是在漢朝時,諸侯的屬國是要平均分給子嗣的,相傳中山金王共有子嗣120多人,分到兒子手裡,也就寥寥無幾了,更何況歷經幾代到了劉備手中呢?所以關於劉備的皇室身份,在當時的社會中,並不是被普遍認可的。
相比於劉備來說曹操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師出有名」了,雖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曹操在表面上來看,依然是忠於漢是王朝的,在當時的社會中,漢室王朝是唯一合法的帝王政權,是天下讀書人心之所向的唯一正統。
雖然當時漢朝皇室已經手無政權,只是一個符號一般的存在。但他依然影響著整個社會中最有力量的士族階層。在這個階層中,絕大部分的人只忠於漢室皇族。曹操在把控天子之後,憑此得到了許多人才和士族的支持。這也是曹操生前,不敢讓漢獻帝劉協讓位的最主要原因。
之後曹操的兒子曹丕接受讓位時也是經過大臣們多次上表請求,漢獻帝劉協多次下詔令才接受的。雖然大家心裡都清楚,這不過是走個過場,但這過程依然要走,因為這樣才能夠讓那些世家大族接受。
(2)當時天下局勢的問題:
在《隆中對》中寫道,諸葛亮曾向劉備講過自己的計劃,先佔領荊州和屬地,然後等曹魏叛變,趁亂混水摸魚,從荊州派部隊攻打洛陽,從蜀地派部隊攻打關中。
但是諸葛亮生前一直都沒有等到天下大亂的機會。這主要是因為曹魏三代君主,皆可稱為能君,曹操時期已經籠絡了大批的文臣武將。加上佔據中原繁華地帶,經濟發達。所以曹魏政權一直處於平穩狀態。
另外孫權所佔領的江東,雖然地勢險阻,但是因為經歷了三代的積累,所以民心歸附,當地的很多能人異士都為孫氏所用。
對於蜀國來說,吳國也是不能攻打的,只能拉攏為自己的盟國。眾所周知,三國時期,第一代政權中的主要人物是整個三國時代中才能最出眾的一代人物。相比於諸葛亮來說,孫權是很長壽的,這也就意味著,諸葛亮在計劃攻打曹魏的同時,也要提防著孫吳的背後出擊。
(3)蜀國自身國力的欠缺:
首先就是人力資源,亂世紛爭的年代必定少不了能人異士前來協助,他們就相當於各個國家中的軟實力,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但一經出擊效果立顯。文人武將的產出與各國所處的地域,人口和文化普及程度有極大的關係,所以佔領中原大地的曹魏自然是其中優勢最大的國家。
而蜀國自從劉、關、張和「五虎將」去世後,就缺乏新一代能臣。另外,打仗自然少不了資源的投入,尤其是糧草儲備,當時三個國家中,蜀國,地勢險峻,人口較少,在這一方面自然也處於下風。
(4)諸葛亮的自身問題:
諸葛亮過於追求完美,追求人才時也苛求十全十美,但世間又有幾個這樣的人呢,於是在吸收培養人才方面他有很大的不足。另外,他過於謹慎,誰都信不過,所有事情都自己來,這樣導致了效率低下,也導致被管理的人怠惰起來。
從歷史上來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像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那樣出神入化,「六出祁山」可以說是他政治生活中的一個敗筆,
眾所周知蜀地地勢崎嶇,易守難攻。而他卻多次翻山越嶺,主動攻打,這相當於放棄了自己的優勢,加上任用馬謖這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將領更是加速了速國的滅亡。
總結:
在那樣一個群雄紛爭的年代,能夠率領一個國家,佔據一方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一見事情了。諸葛亮這一生雖然沒有完成「匡扶漢室」,但依然是極其成功有價值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