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之義近乎偽,諸葛之智近乎妖。這是魯迅先生說的,這句話並不是誇獎關羽和諸葛亮,而是對於關羽的義,諸葛亮的智慧有過於誇大的一個評論。
關羽已經成神,這個有人民的信仰在裡面,而對於諸葛亮,最近幾年的理性分析也越來越多,對於諸葛亮的的評價和分析也越來越接近現實,依然有很多人喜歡諸葛亮,這也很正常,喜歡是沒有理由的。
那麼正史裡的諸葛亮和《三國演義》到底有什麼不同呢?《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失真了多少呢?由魯速來分析一下吧。
其實《三國演義》對於諸葛亮描述的主線是正確的,基本上是隱居荊州、三顧茅廬、聯吳抗曹、入主巴蜀、六出祁山、病死五丈原這樣一個主線來的,只不過小說為了增加可讀性,增加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比如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等,這些故事每個拿出來如果編劇編的好都能獨立成一個電影,只是人們太熟悉了,所以可能上座率不會太好。
但是實際上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關羽大意失荊州,不但是關羽的責任,掌握總局的諸葛亮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劉備死後,諸葛亮對蜀國的經營也存在許多問題,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由於事必躬親,導致蜀國的人才儲備、國力提升等方面都捉襟見肘,諸葛亮死後,蜀國幾乎無人可用。
當然人無完人,為什麼這樣的諸葛亮也會被神化幾乎到半仙的程度呢?諸葛亮之所以能登上神壇,首先要歸功於本人對主公忠貞的品質,劉備托孤時曾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雖然這可能是劉備試探的話語,但是在諸葛亮執掌九年蜀國政務,事必躬親,事無鉅細,可以說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諸葛亮依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份忠心被歷代統治者所讚揚,而相比北方的魏國,曹丕、司馬懿、司馬昭等人的行為把諸葛亮的形象烘托的更加高大。
不管諸葛亮被神化還是正常的形象,喜歡諸葛亮的人大有人在,不過呢,魯速倒是希望我們既不要過度神化諸葛亮,也不要貶低諸葛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諸葛亮,一個正常普通的諸葛亮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