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到底是為什麼不重用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孫權到底是為什麼不重用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

你們知道龐統的故事嗎?接下來三國網小編為您解讀。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 襄陽 )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參謀,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 雒縣 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 落鳳坡 。

龐統年輕時,為人樸鈍,未有識者。但他的叔父大名士龐德公對他卻十分看重,認為他不同尋常。當時,穎川人司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於鑒識人品的名聲,龐統慕名前往拜見。見面時,司馬徽正在樹上採桑,於是龐統就坐在樹下,跟他交談起來。兩人越談越投機,就這樣一個樹上,一個樹下,一直談到深夜。司馬徽覺得龐統真正非同凡響,誠心誠意地褒揚龐統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並且讚歎說:「龐德公確實有知人之明,龐統確有與眾不同之處!」從此,龐統的名聲漸漸顯赫。龐德公將他與諸葛亮、司馬徽並列,說孔明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

不久,郡中任命龐統為功曹。龐統有知人之明,他喜歡評判人品高下,樂於培植養成別人的聲望,但是他稱讚別人時,往往超過那人的實際才能,多有溢美之辭。

時人們覺得奇怪,問其原故。龐統說:「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勱,不亦可乎」(《三國誌·蜀書·龐統傳》)?

吳國將領周瑜幫助劉備攻取荊州,兼任南郡太守,龐統仍為功曹。周瑜去世,龐統送葬到吳地。吳人多聞其名,因此,當他要西返荊州時,眾多知名人士齊會昌門,為他送行,陸績、顧劭、全琮都參加了聚會。龐統又開始品評人物,他說:「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接著,他又對全琮說:「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陸績、顧劭對龐統說:「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國誌·蜀書·龐統傳》)。於是,龐統跟他們深相結交而歸。

此時的龐統正是在孫權手下,而且名聲也很大,孫權不可能沒聽過他,但卻一直不肯重用。 原因就是龐統長的太醜了,而孫權雖然自己長的也丑( 碧眼紫髯。碧眼就是看起來有白種人混血的那種感覺;紫髯就是兩腮都長滿了紫黃的鬍鬚。),但其手下文武百官都是美男。而且龐統為人狂傲,不拘禮法,並不是一般君主能駕馭得了的。從之後的兩件事可以看出其不羈的一面。

劉備佔據荊州,任荊州牧,龐統以從事的身份試署耒陽縣令。其在耒陽縣令上的所作所為,就不難看出此人的孤傲與清高。按說初來乍到,給個縣令做做也很不錯了。但龐統卻不這麼看,因為嫌官小,到了任上百餘日不理政事,終日飲酒。及至張飛前來詰問的時候,還滿不在乎,振振有詞——「量百里小縣,些小公事,何難決斷?」,嘴上這麼說,心裡卻想給張將軍留一個好印象。於是喚來公吏,將百餘日所有公文訴詞一併呈上。不到半日,將百餘日的公務一一剖斷,沒有分毫差錯。此事,雖然讓龐士元展示了才華,得到了重用,卻也讓其乖張的性格展露無遺。耒陽縣百里小縣固然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且正值戰亂時期,一應政務軍務定然不會少,哪是半日之內就能做得好的。身為一縣之長,不到民眾之中噓寒問暖,勞軍撫民,卻身居縣衙,終日宴飲,偏重詞訟,荒廢政務,豈不就是在玩忽職守!

龐統之死,與才氣似乎沒有多大關係,反倒是此人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將自己推上了不歸路。性格決定命運,有時不無道理。諸葛亮一生謹慎,智慮深遠,且未雨綢繆,重視長遠發展。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內政,從來都是謀求萬全之策,講究萬無一失。不到萬不得已,從不弄險。後人有詩為證:「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由此可見一斑。而龐統則恰恰相反,性格張揚,傲慢自負,且心胸偏狹。更為嚴重的是意氣用事,尤喜爭一時之短長。有什麼樣的秉性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方式,平常人倒也無關大礙,而作為統兵打仗的將軍就不足取了。這是龐統的致命傷。

如此看來,龐統死於落鳳坡,與其說是一種宿命,倒不如說是性格使然。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