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可謂仁義之主舉賢授能和善而有雅量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孫權可謂仁義之主舉賢授能和善而有雅量

讀《三國》,最優秀的君王還數孫權。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杭州富陽)人,孫堅之子,孫策之弟。從十八歲始,孫權繼父兄之業治理江東,直至壽終七十一歲,稱帝三十一年。孫權在位期間,東吳疆土倍增,國力由弱到強,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魏鼎足而立,成為一方強國。雖處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卻能保一方國泰民安。曹操不敢小覷,慨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諸葛亮重視與東吳結盟,自始至終向孫權示好,稱其「真乃聰明之主也!」

三國期間,發生三次投入近百萬兵力的大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其中兩次矛頭直指東吳,旨在消滅東吳。孫權統率東吳均以數萬之眾而克百萬雄師。

赤壁之戰前夕(公元208年),曹操百萬大軍虎視江南,東吳上下驚惶,生死存亡之秋,孫權召集文臣武將集思廣益,各抒己見,聽取建議,冷靜分析,汲取智慧。他接受魯肅、周瑜兩位年青人的建議,舉劍斬案形成決議,果敢地將一切軍事大權交給年僅24四歲的周瑜執掌,同仇敵愾一舉破曹,曹操83萬大軍僅剩27騎倉惶逃歸。

公元222年,劉備為關羽報仇,發動彝陵之戰,統軍七十五萬,全軍掛孝舉哀,所到之處,勢如破竹,東吳危若累卵。孫權不失理智,毫不遲疑,聽從謀士參謀闞澤之計,力排眾議,大膽起用年僅21歲的白面書生陸遜,拜其為大都督,假節(代皇帝之權力行事),賜寶劍印綬,掌八十一州兼荊楚諸路軍馬,「國之內孤主之,國之外,將軍制之,一切先斬後奏」。陸遜不負重托,出奇制勝,巧施奇謀,火燒連營七百里,蜀兵屍疊如山,降者無數,劉備狼狽逃回白帝城,由此魏蜀都不敢小覷東吳,這一切都是孫權別具慧眼,任賢使能,不拘一格重用人才的結果。

荊州本屬東吳,赤壁之戰孫劉聯盟,被借給劉備,魯肅還為此擔保。但東吳屢要不還,劉備軟泡硬磨,總是耍賴。周瑜為此英年早逝,也無濟於事。孫權任用呂蒙為大都督,使「白衣渡江」之妙計,兵不血刃,雞犬不驚,順利取回荊州。關羽眾叛親離,父子生擒,呂蒙保護關羽部屬家眷生命財產,秋毫無犯,荊州人心歸向。

東吳大將甘寧原為劉表手下黃祖所轄,當年孫堅與劉表大戰時,甘寧射殺孫堅大將凌操。後來甘寧歸降東吳,凌操之子凌統為吳將,屢次要殺甘寧為父報仇。孫權多次勸解,但凌統仍難接受。吳魏大戰中,凌統與樂進交戰,勝負難分,曹操令曹休放暗箭,射殺凌統坐騎,凌統被掀翻於地。樂進挺槍來刺,不料飛來一箭正中面門,凌統得救,拜謝孫權救命之恩。孫權說:「放箭者是甘寧!」凌統感激不已,甘寧雙手扶起凌統說:「主公令我仇將恩報」。甘寧遂與凌統結為刎頸之交。

孫權可謂仁義之主,上對大臣下對庶民從不恣意殺戮,除此,他還格外注重培養年青人。呂蒙家貧目不識丁,孫權親自指導他讀《詩》、《書》、《禮記》、《左傳》、《國語》、《孫子》等經典。呂蒙遵教而學,不負重望,終於由粗漢成為「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的出色將軍。與曹操對壘的濡須之戰中,孫權被曹操猛將張遼、徐晃、許褚圍在垓心,將被生擒,周泰三番殺入重圍,救出孫權,受傷幾十處,箭透重鎧,又復殺入重圍救出徐盛。孫權事後設宴,親手為周泰把盞撫其臂背,令周泰脫去衣服,親自查看傷處,繼而以青羅傘賜予周泰,令其出入張蓋。

為一國之君,應以廣聚精英而喜,國自當興;如量小而妒,對優秀人才人才壓抑迫害,就是國之災難;為一國之君,如無雅量,則德不配位;舉賢授能,和善而有雅量,此乃孫權讀聖賢書得到的大智慧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