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孫權發起合肥之戰時,劉備為什麼不響應東吳,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建安十九年(214年)七月,曹操再次出征孫權。謀主荀攸在隨軍的途中去世,曹操難掩悲愴。十月,曹操從合肥返還許都。僅留下張遼、李典、樂進以及七千將士守衛合肥。建安二十年(215 年),孫權親率十萬兵馬攻向合肥,這體現出孫權對於合肥這座重鎮的志在必得。不過,在第二次合肥之戰中,戰役前期,張遼率領800將士衝擊東吳的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
戰役後期,張遼率領追兵,以分兵毀橋的戰術,大破孫權、甘寧、凌統等人,差點再次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但是,不管怎樣,孫權這一次率領10萬大軍進攻合肥,還是吸引了曹魏的注意力。那麼,問題來了,孫權發起合肥之戰時,劉備在幹什麼,為何不響應東吳呢?也即在合肥之戰爆發時劉備為何不趁機討伐曹魏呢?
首先,在赤壁之戰時,孫權和劉備結盟,以此共同對抗強大的曹魏。雖然遭到了赤壁之戰的失利,但是,曹魏的整體實力,依然明顯超過孫權和劉備。在此基礎上,孫權和劉備之間的聯盟,自然擁有繼續維持下去的理由。在南郡之戰等戰役中,孫權和劉備兩方就互相配合。所以,在不少人看來,等到第二次合肥之戰時,劉備一方不僅理應予以配合,也應當利用這一次機會,以此達到雙管齊下的效果,也即讓曹魏首尾不能兼顧。
那麼,問題來了,在孫權發起合肥之戰時,劉備在幹什麼呢?對此,在合肥之戰的前一年,也即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時劉備派建寧督郵李恢說降馬超。在此背景下,馬超來到成都,劉備命他率軍屯城北,一時城中震怖。
在和馬超一起包圍成都後,劉備於是派簡雍勸降了劉璋,遂領益州牧,啟用蜀中諸多人才。對此,在筆者看來,公元214年,劉備才剛剛平定益州。眾所周知,在劉備之前,劉焉、劉璋父子在益州經營多年,雖然出現了張松、李嚴、法正、孟達等倒向劉備的勢力,但是,在益州的文臣武將中,依然有不少是忠於劉璋的。在此背景下,劉備雖然擊敗了劉璋,卻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來安撫益州的郡縣,以此穩固自己在益州的地位。
因此,到了公元215年,也即合肥之戰爆發時,劉備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來進攻曹魏。進一步來說,如果劉備派遣大軍進攻曹魏,反而會給忠於劉璋的勢力以可乘之機。如果真的出現這一情況,劉備不僅會有失去益州的風險,甚至可能都回到荊州的退路都沒有了。另一方面,在公元215年時,劉備率領大軍征討漢中張魯,更讓劉備的處境非常危險。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抵達陽平關,張魯想要投降曹操。但張魯弟張衛不聽,率數萬人馬堅守陽平關,為曹操所破。不久之後,張魯歸降曹操。在此基礎上,曹操獲得了漢中之地。眾所周知,漢中是益州的咽喉和門戶,在公元263年,正是因為失去了漢中這一門戶,鍾會大軍得以進攻到蜀地,從而配合鄧艾消滅了蜀漢。
從這一點來看,劉備在公元215年的當務之急不是進攻曹魏,而是如何自保,尤其是確保自己在益州和漢中交界地帶的防禦力量,以此避免自己陷入到內憂外患的困境中。在拿下漢中之地後,曹操留夏侯淵、張郃等鎮守漢中,多次襲擾益州,劉備派遣張飛與張郃戰於瓦口,張郃敗歸南鄭,劉備回成都。
最後,對於曹操來說,雖然沒有親自坐鎮漢中,卻留下了夏侯淵、張郃等大將。對於夏侯淵、張郃這兩位大將,還多次進攻巴蜀之地。對此,劉備派遣張飛前去抵擋。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孫權發動合肥之戰時,劉備自己還需要應付曹魏的壓力,更不可能給曹魏施加壓力了。除此之外,在合肥之戰中,孫權雖然擁有10萬大軍,卻敗給了張遼等人的數千兵馬,這促使孫權並沒有給曹魏帶來多大的壓力。第二次合肥之戰中,張遼、李典、樂進這次以七千人大敗東吳十萬大軍,曹操大為歎賞,封張遼為征東將軍,又在次年「乃增遼兵」。
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孫權可以在合肥之戰中重創張遼,促使曹魏繼續增兵合肥的話,那麼,劉備一方確實能夠獲得進攻曹魏的良好機會。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孫權失敗的太快,讓曹操沒有必須從漢中等地抽調兵力。所以,劉備也無法在益州響應東吳的進攻。到了公元217年,等到在益州經營數年之後,劉備終於發動了漢中之戰,從而和曹操爭奪漢中之地。正是因為數年的積累和經營,促使劉備在公元217年開始的漢中之戰中準備充足,以此擊敗了強大的曹操,進而奪取了漢中之地。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