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才女,可惜命途多舛,早年是大家閨秀,在父親的庇護下生活。歷史上影響蔡文姬的男人共有六人:
其一,給了蔡文姬生命和文學修養的男人
毫無疑問,這是蔡文姬的父親蔡邕,蔡邕是大文學家,也是音樂家辭賦家,同時也是蔡文姬的父親。董卓當政,力求蔡邕前來支撐門面,蔡邕不去,董卓說你不來我殺掉你全家。蔡邕無法,只好前來,沒想到董卓卻一日昇他的官職多次,最後官拜左中郎將,跟隨獻帝遷都長安,被封為高陽鄉侯。蔡邕的文學才華高,自然對自己的女兒要求也很嚴格。為蔡文姬走向文學之路提供良好的途徑。
其二,走近蔡文姬生命的第一個男人
他叫衛仲道,是衛家老二。衛家是河東世家,在那裡有著很高的聲望。初興於漢著名將領衛青,被立為皇后的衛子夫。衛氏家族就是從那一刻起平步青雲。老大是衛楷,字伯儒,後來是曹魏大臣,剛開始小兩口感情還好,夫唱婦隨的,可是後來,衛仲道得病死了。從此,蔡文姬成了寡婦,再次回到父親身邊。
其三,把蔡文姬帶入魔窟的男人
這人是董卓,曾經讓蔡文姬家大紅大紫,也曾讓蔡文姬一家一落千丈。董卓專權,呂布在王允的勸說下刺殺董卓。董卓被殺後,蔡邕下獄,蔡文姬一家也毀於亂兵之際。還有人說董卓是個色魔頭,曾對蔡文姬動過心思,甚至強姦過蔡文姬。與史無據。
其四,給了蔡文姬一個異域家的男人
這人是少數民族領袖。當時中原大亂李傕郭汜等作亂關中,匈奴趁機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並生下兩個兒子。在匈奴左賢王那裡,蔡文姬的生活稍微安定下來,不過由於語言不通,而且風俗也不同,因此對蔡文姬來說,自己夢繞魂牽的還是自己的祖國。
其五,讓蔡文姬贏得尊嚴的男人
蔡文姬是大文學家,大詩人,一切得益於曹操。當年曹操四處打探蔡文姬的下落,因為早年曹操曾經和蔡邕交情莫逆。曹操得知,南匈奴左賢王的王妃是中原人,姓蔡!曹操大為驚喜,立即派周近做為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前往南匈奴,要把蔡文姬贖回來。能回到日夜思念的中原故土,蔡文姬十分高興;但要離開兩個天真無邪的兒子,她不僅悲從中來,淚如雨下。在漢朝使者的催促下,恍惚中登車離去,在車輪轔轔的轉動中,她聽到了兒子們撕心列肺的哭喊聲,從而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著名詩歌《胡笳十八拍》。後來為了報答曹操的知遇之恩,整理了父親的大量詩作。
其六,最後一任丈夫,一個完整的家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第三次出嫁了。她的新任丈夫,是田校尉董祀,剛剛20歲出頭,正當青春年少,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是一位自視甚高的人物。而此時的蔡文姬,卻已經三十五歲,飽經離亂憂傷,已是殘花敗柳之身。不過曾救下丈夫一條命,婚後的第二年,董祀犯法當斬,被曹操判了死罪。蔡文姬披散著頭髮,赤著雙腳,一進來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請罪。曹操被她打動,見蔡文姬穿得單薄,心中大為不忍,忙命人拿來一頂頭巾和一雙鞋襪,叫她穿戴起來。並讓她在董祀歸來之前,住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閒談中,曹操問她:「聽說夫人家有不少書籍文稿,現在還有嗎?」蔡文姬感慨地說:「我父親生前給我四千多卷書,但是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不過,我還能背出四百多篇。」曹操大喜,忙說:「我想派十個官吏到夫人家,讓他們把你背出來的文章記下來,你看怎樣?」蔡文姬婉言謝絕,曹操於是讓人給她送去紙筆,以便默寫文章。當年送紙筆,可非同尋常。那時造紙術剛剛普及,告別笨重的竹簡,用紙和筆來寫作,對於一位才思橫溢的女詩人,是多麼重大的援助和支持。後來,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多篇文章,文無遺誤。曹操看了,十分滿意。董祀獲救後,感念妻子的恩德,帶著妻子溯洛水而上,隱居山林。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裡,還曾經前去探視。
點評:以上六位便是影響了蔡文姬一生的男人們,才女命運多舛,由於董卓被殺,父親也失去了靠山,家族的生活一落千丈,以至於被迫流落異鄉,在匈奴生活十年之久後,被曹操重金贖回,最後與董祀隱居山林,最終結果還是好的。
蔡文姬是中國好東漢末年三國鼎力眾多英雄好漢之中的一個紅粉佳人,然而卻也經歷了悲苦人生,三次嫁人,生兒育女,老年卻不能與孩子團圓。這樣的蔡文姬,何其悲慘!
蔡文姬的丈夫及子女情況:
丈夫:第一任丈夫:衛仲道(咯血而死,無子女)
第二任丈夫:匈奴左賢王(生下兩個兒子)
兒子:長子:阿迪拐
次子:阿眉拐
第三任丈夫:董祀
從歷史上可以看出,蔡文姬一生嫁過3個丈夫,只給第二任丈夫生下了2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分別是阿迪拐、阿眉拐。阿迪拐、阿眉拐的父親都是匈奴左賢王,可是關於左賢王和蔡文姬兒子的其他資料也再也沒有了。
爭議
關於蔡琰在北方是否嫁於左賢王歷來有不一樣的看法:據《後漢書》記載,蔡琰是「沒於」左賢王,而不是「嫁於」左賢王,而且一般匈奴王的妻子都被稱為「閼氏」,但是蔡琰在北方二十年,沒有這個稱號,所以認為蔡琰與左賢王並不是夫妻關係;但另一種說法認為,曹操贖回蔡琰花費了非常大的價錢,遠遠超過了普通奴隸的價格,可以看出蔡琰在匈奴那邊的地位也不低。一些文藝作品像京劇等就將蔡文姬寫成左賢王的王妃。兩種說法孰是孰非,仍存在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