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荊州的日子,在《三國演義》中被分成了兩段。首先是劉備被曹操打敗之後寄寓荊州的八年時間。在這八年的時間裡,小說中重點介紹了劉備在劉表手下經歷的艱難歲月。小說第三十四回中介紹了一個著名的「躍馬過檀溪」「的故事,而之前發生的另外一件事情則往往被讀者所忽略。這個故事,就是所謂的「反詩」事件。蔡瑁捏造出來的這首詩是這樣的:
數年徒守困,空對舊山川。龍豈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這首詩表露的意思很明顯,難怪劉表看後會勃然大怒,兄弟倆差點兵戎相見。
不過,從歷史真相來看,小說家的這個設計說明了《三國演義》中一直極力迴避的一個問題:劉備在荊州的表現也確實像這首反詩裡所提到的:「龍豈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劉備投奔荊州,發生在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此時曹操已經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取得了戰略主動權。之後,曹操回軍南下,將立足未穩的劉備趕出汝南地區。劉備走投無路,只能投靠荊州牧劉表。
對於劉備的到來,劉表的態度非常的矛盾。綜合《三國誌》相關傳記的記載,大致的情況是這樣:
劉備進入荊州之後,劉表雖然親自到郊外迎接,以上賓禮待之,同時還給劉備增加了部分的兵力。但是不久,劉表的態度就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和《三國演義》中蔡瑁的挑唆一點關係都沒有。劉表對劉備的態度,曹操手下的謀士參謀郭嘉看的非常清楚。郭嘉說:「劉表自知才能不能與劉備相比,委以大任害怕不能有效控制劉備,委以一般職務劉備又不會為其所用。」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自然也就出現了史料中記載的「(劉)表疑其(劉備)心,陰御之」的情況發生了。劉表先是讓劉備離開一開始自己給予劉備的落腳點新野,命令劉備去鎮守荊州的北部邊境,與曹操相互消耗;後來,劉表又將劉備羈縻襄陽、樊城地區,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劉備的控制,防止劉備擴充勢力。
為什麼劉表會如此防備劉備呢?郭嘉和程昱的話最具代表性。郭嘉說:「劉備這個人不但有具有雄才大略,而且還有像關羽、張飛這樣的萬人敵協助。像他這樣的人始終不會久為人下。」程昱也曾經說過:「劉備具備雄才大略而又甚得人心,終不為人下。」這就說明問題的根子還是出在劉備的身上。歷史上的劉備雖以弘毅寬厚著稱,但是半生坎坷,依呂布、投曹操、奔袁紹,給人的感覺就像反覆無常的呂布一樣,為人不被信任,政治聲譽很差,無論是呂布還是曹操都曾經動過殺掉劉備的念頭。這樣的一位人物進入荊州,怎能不讓劉表疑慮重重?
其次,劉備來到荊州之後,確實也是很不老實,到處招兵買馬,積極擴充自己的實力。通過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招攬了徐庶等在野名士,爭取荊州本地官員;劉備還採納了諸葛亮的主張,用清查流民的名義迅速擴充了自己的軍隊數量。而這些舉動自然也會遭到劉表的懷疑。
另外,劉備還捲入了劉表立嗣問題。原本劉表的兒子劉琦、劉琮就不和,劉備站在了劉琦一邊,並派出諸葛亮為劉琦出謀劃策。這樣一來,就加劇了荊州地區各種地方勢力之間的相互矛盾。這也是引起劉表不滿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凡此種種,怎麼讓劉表對劉備放心呢?劉表收容劉備,弊大於利,是劉表晚年的最為重大的失誤。
縱觀劉備在荊州八年的經歷,東吳著名將領周瑜曾經有一句準確的定義:「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儘管在歷史上劉備並沒有如《三國演義》那般被蔡瑁捏造出了一首反詩,但是其心境與這首詩所表達的意思不謀而合。劉備在荊州,雖無反詩,但卻早有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