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在實現三分天下以後,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征伐曹魏,向北發展。對於這種情況,有人不免突發奇想:蜀漢為什麼只是一味地向北發展,為什麼不向其它方向發展呢?向其它方向發展,把國土面積變大了,以此為基礎,再來和曹魏爭奪天下,不是更加有利嗎?
用這個問題來問蜀漢是有道理的,畢竟這個問題對東吳來說沒有意義。東吳除了與蜀漢、曹魏接壤外,其餘方向上都是大海。按照東吳那時候所擁有的航海技術,他們也不可能向海外發展。但是蜀漢不一樣啊,除了東面與東吳接壤,北面和曹魏接壤外,西面和南面都是陸地,而且那些地方也生活著人,為什麼蜀漢不往那些地方發展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
一、向北發展是蜀漢發起戰爭的唯一借口。
蜀漢政權是一個外來戶。這個政權之所以能夠在巴蜀地區扎根,並非僅僅憑借武力。
他們憑借的是什麼呢?
一是劉備是皇家後代。雖然原先蜀地的統治者劉璋也姓劉,但是他就沒有劉備那樣有個明確的皇家身份(或許有,但他並沒有把這個提出來,也沒有把身世理清楚)。而劉備一直對外宣揚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這一點,對他立足蜀地是至關重要的。
二是劉備以光復漢室為己任。劉備在四處征伐的時候,一直都在提自己的目的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既然要實現這個目標,只有向被發展,把「竊奪漢家權柄」的曹操打敗。
正是因為劉備有這樣的身份這樣的理由,他才能在蜀地立足,才能不斷地發動戰爭,同時還能得到蜀地的門閥士族和士人知識分子的支持。
二、向北發展符合蜀漢統治者心中的政治願景。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是劉備等蜀漢統治者發動戰爭的一個借口,同時,也符合他們心中的政治願景。
他們心中的政治願景是什麼?就是「逐鹿中原」。「逐鹿中原」一詞,很早就產生了,它是爭奪天下的代名詞,也是所有志在天下的諸侯們的關鍵方向。只有把中原地區拿下來,把都城定在那裡,才能叫做獲得天下。
不過,這個政治願景雖然存在於諸侯們的心中,但他們不會說出來,他們說出來的,都是另一番理由。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們,他們說出來的理由是維護周王室,是伸張正義打抱不平。比如秦末的諸侯們,他們說出來的理由是推翻暴秦,平定天下,給老百姓帶來幸福安康。以劉備為代表的蜀漢統治者,他們說出來的理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因為說出來的理由,和藏在他們心中的政治願景高度契合,因此,他們發動戰爭不但理直氣壯,也特別起勁。
三、其它方向的發展費力不討好沒有意義。
首先,不能向東發展。向東發展沒有理由,而且還費力不討好。劉備發動夷陵之戰,還是在他登上皇位以後。因為登上了皇位,所以他就是以皇帝的身份,去討伐不服從他的東吳小政權,理由很充分。不過,就算理由充分,其實也是費力不討好。因為既打不贏,而且還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因此,夷陵之戰後,諸葛亮制定了只向北發展的策略,再也沒有往東打過。
其次,不能向南發展。南邊主要是少數民族生活的地方。這些地方山高林密,土地瘠薄,瘴癘橫行,不出莊稼。不出莊稼倒也罷了,關鍵是這些地方還有非常多的勢力,很不太平。你就算把一股勢力打敗了,一者他容易反抗,二者其他勢力還不服。所以,蜀漢統治者所採用的辦法,一直是以和平收復為主。諸葛亮深入南方,曾經「七擒七縱」孟獲,就是很明白這個道理,只是以安撫為主。
再次,不能向西發展。西邊是高原,高原真正發展起來,還要往後延續到唐代。就算是強悍的唐代,也一直沒有把吐蕃征服,不得不多次採用和親的辦法。何況是弱小的蜀漢,他們完全沒有必要翻山越嶺,勞師遠征去佔領高原上那些,對於他們來說沒用的土地。
所以,綜合考慮,蜀漢就只是一直往北邊用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