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之地易守難攻,為何蜀國卻第一個被滅了?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蜀漢之地易守難攻,為何蜀國卻第一個被滅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江水流經的天府之國,曾經是三國時期的蜀國。那你知道天府之國美名是誰取得嗎?就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

諸葛亮的計謀,在三國的故事裡無人能比,他臨死前都要擺下計策去算計司馬懿。而在讀三國的時候,很多人好奇的是他的錦囊,因為每一次他的錦囊都能給人帶來幫助,那麼,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竟然如此機智,敵人的行動都可以猜測得到。

不過,諸葛亮雖然聰明,但蜀國卻最先滅亡呢?這究竟是為何?

首先我們從大形勢上來分析

當時的天下局勢很清楚,蜀國的面積在整個三國裡面是最小的。而且四川地區多山地,糧食的產量自然是不能與中原地區相比。

而打仗需要大量的人馬,但當時的蜀國在人口方面還是有很大的缺陷的,人口並不多。再加上蜀漢統治集團內部的分化,這些短板對蜀國的滅亡必定是存在威脅的。

眾所周知,入川的道路很艱險,就是我們常說的蜀道難。這是蜀國的劣勢,但在當時的情況下,無疑是為蜀國提供了一道天然的屏障。

若有敵軍來犯,蜀國軍隊輕輕鬆鬆就可以完成防守的工作。這得天獨厚的屏障,也許就是諸葛亮死後蜀國能夠繼續存在那麼多年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們再來說一下諸葛亮自身的原因吧

後世人對諸葛亮的評價很高,稱讚他對蜀國鞠躬盡瘁。但諸葛亮其人凡事必定親力親為,這在某些方面看來是優點,但有時候帶來的危害往往是想不到的。

諸葛亮總是不放心手下的人,沒有給予足夠的信任給他們,那麼手下的人怎麼可能成長起來呢?這就直接導致當諸葛亮需要用人之時找不到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人,他只得親力親為。

諸葛亮當初千叮嚀萬囑咐,但馬謖依舊是我行我素,沒有聽從丞相的命令,憾失街亭。這件事一定在諸葛亮的心中留下了陰影,也導致了他後來對人的不敢信任。

最後一點,我們把時間向前推移一些

劉備駕崩,白帝城托孤,留給諸葛亮的其實就是一個爛攤子。此時的蜀國討伐東吳損傷慘重,整個蜀國都處於一種疲憊的狀態。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也有提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但即使益州疲弊,諸葛亮仍是要進行北伐,因為這是劉備給他的囑托,是劉備完成興復漢室的夙願。

諸葛亮感激劉備的知遇之恩,自然是要盡全力去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以報答劉備的恩情。但他太過心急了,連年的戰爭,蜀國根本是吃不消的。

戰爭需要大量的軍隊和糧草,這些當然都是來自於蜀國百姓。男人們作為主要勞動力很多都去了戰場,剩下女子在家生產力肯定是會下降的。比如二戰時期的英國,男人們都上陣殺敵保衛家園,就只剩下女子們承擔生活中的生產活動。當時的蜀國也許就是這樣。

諸葛亮死後,蜀國停止了連年的征戰,而是選擇了休養生息。劉禪任用賢能,並且防止小人掌權,把蜀國治理的很好,我想這也一定離不開諸葛亮對他的教導。不過,後來魏國著名將領鄧艾率兵奇出陰平攻滅蜀漢,劉禪選擇了投降,使百姓免於戰火傷害。

如果劉禪選擇反抗,那蜀國必定還有力量,但他選擇了還人民和平安定,寧願自己到洛陽受辱,還得了樂不思蜀的名號。他在洛陽度過了他的餘生,六十四歲時離開了人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