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中有過很多冒險的選擇,比如他曾冒險去攻擊烏桓,差點就讓自己全軍覆滅,他也曾冒險去和袁紹大戰,差點也導致自己的政權毀滅。不過他都是最後的贏家,可曹操之所以沒有能統一天下,就是由於他的很多冒險選擇並不全是對的,比如他在奪取荊州後,就冒險南下與孫劉決戰,導致自己失去了統一的好機會,與赤壁的選擇相比,曹操在漢中之戰的策略就顯得不為人瞭解,其實他這次的選擇失誤,不比赤壁的錯誤要小,讓他失去了唯一能奪取天下的機會。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輕取漢中,兵不血刃拿下漢中
赤壁失敗並沒有真正動搖曹操的統治,他只是損失了剛剛從荊州得到的水軍,軍事力量仍然非常強大,他在南下無望的情況下,選擇西進,平定馬超等西部軍閥,隨後曹操進取漢中,這次曹操的形勢就非常好,張魯沒有怎麼抵抗就選擇投降,他等於是沒費力氣就取得漢中。此時孫劉兩家正忙著在荊州對峙,由於孫權襲擊荊南,劉備帶著主力過去和他對峙,兩家的關係非常緊張,隨時都有打起來的可能。
劉曄的進言,無奈被曹操給否決了
在拿下漢中之後,曹操手下的一個重要謀士參謀劉曄看出了戰機,他立即勸曹操盡快進軍去打蜀地,表示現在是最好的機會。沒有想到,曹操卻拒絕了他的提議,他選擇在漢中觀望,等劉備殺人立威後,曹操又有些心動,而劉曄也看到戰機已失,沒有可能再打,就轉而勸曹操退兵。這次,曹操放棄了一次奪取西川的好機會,那麼曹操他對西川沒有想法嗎?肯定不是的,否則曹操也不可能懊悔,打算要再對西川動兵。
進退得失,擋不住患得患失的本性
曹操以往都是一個行事非常果斷的人,可在漢中很多事情的處理,曹操的做法是非常糟糕的,比如他在打不打西川的問題上,自己十分猶豫,這也導致他後來漢中的失敗。曹操既沒有在這裡屯紮重兵防守,也沒有制定合適的防守策略,劉備安定後方立馬就帶兵攻擊漢中,曹操的大軍經過他這麼一耽誤,已經失去了之前的銳氣,大家都不太願意繼續打仗,這也導致曹軍戰敗,為何曹操會有這樣的改變呢?如此猶豫的他還真是非常少見。
曹操會有這樣的改變,說到底還是自己的年齡太大了,曹操後期的軍事行動越來越少,更多還是以處理內政為主,清洗了很多威脅他權力的人,這件事能看出曹操已經失去了以往的雄心。他打下整個北方,可自己還是擔心能否穩定住政權,亂世裡面的政權是非常脆弱的,曹操還沒有考慮好繼承人的問題,他自然就不敢再冒險了,東漢末年人們的平均壽命本身就不高,在25左右,他當時的年齡是屬於隨時都有可能死亡,死亡的壓力,讓他不得不做出改變。赤壁的失敗,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互相形成對立的架勢,孫劉聯盟還相當的穩固,這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人到了晚年,往往就會變得非常保守,畢竟精力與判斷力都會下降,不可能一直保持年輕時候的水準。要是換了年輕時候的曹操,西川他是肯定會冒險打的,當然,曹操他沒有足夠的信心,由於他大軍駐紮在漢中,可關中無法承擔起供養大軍的責任,再加上赤壁之戰的傷痛,並未完全的復原,一場戰爭所帶來的損耗,確實是需要仔細去衡量一番的。
曹軍的補給線拉得太長,要是繼續往西川打,由於山地太多,補給更難供應,況且他剛拿下漢中,自己還沒有穩定下來,貿然攻擊西川,可能會導致全軍的潰敗。人其實就是這樣,在什麼都沒有的時候,由於自己的慾望,就有搏一把的勇氣,可當你有了一切,自己就會開始考慮如何能一直擁有這一切。 雖然曹操也算的是一個軍事天才,但是旦夕禍福這個也是需要考慮進去的,並不是說,怎麼想就怎麼做,劉備和他不一樣,自己有穩固的北方作為大根據地,劉備只有一塊地盤荊州,那也是從東吳那裡借來的。和拚命的人去拚命,確實是不值得的。所以這裡的是是非非,我們不能以現代人的角度,如果你站在了曹操的角度來思考的話,或許你練進攻的勇氣都沒有,這只是小編的偏見,您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