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曹操挾天子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漢臣都在做些什麼?他們為什麼沒有站出來反對?
提起《三國演義》,這無疑是一本極其卓越的曠世巨著。可需要指出的是,演義畢竟只是演義,它看似曲折精彩的故事情節,卻不代表最真實的歷史事件。甚至因為「尊劉反曹」的思想傾向,曹劉兩國而遭到了頗為嚴重的貶損,許多英雄人物也脫離了其原本的精神面貌。
就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來說,其實存在一個很明顯的漏洞。那就是曹操挾持了漢獻帝劉協,為什麼還能得到許多漢朝老臣的效忠?要瞭解,這是一個遊俠名士之風盛行的時代;倘若曹操真的做出什麼謀逆之舉,也會有不少人跳出來反對。因而答案只有一個——曹操從未採用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法。
據《三國誌·毛玠傳》記載,早在曹操自立於兗州之時,治中從事毛玠便曾為曹操提出了一條重大戰略:「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在毛玠看來,用兵在於出師有名,只有站在大義的制高點上,方能得到天下民眾的追隨。不難發現,曹操日後採取的確實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案。
首先這一奉一挾,便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自兩漢至魏晉南北朝一來,士大夫重名聲、講名譽、看名節,已經成為一種流行於世的主旋律。無論是禍國殃民的董卓,還是沽名釣譽的袁紹,乃至心有猛虎的曹操,他們在真正掌握大權之前,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名聲。只要有了一個好名聲,那麼做起事來,也會事倍功半,暢行無阻。曹操奉天子行事,其實便是「尊奉」漢獻帝劉協之詔令,按照其意願來行事。在漢臣眼中,曹操此舉確實是做到了一個臣子的本分,且曹操如此低的行事姿態,也會讓他們放心不少。當然,至於漢獻帝劉協是不是有著自己的意願,那就不重要了;畢竟曹操此舉,是為了籠絡朝臣罷了。
曹操野心初顯這個問題,歷史和演義其實是兩回事。在小說演義中,自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他就成為了天下諸侯共同討伐的對象。不少人紛紛罵曹操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大耳賊劉備甚至痛哭哀嚎,勢必要與曹操分出個高下。倘若真的如此,那麼曹操何以能順利統治朝廷?事實上,曹操暴露出野心之時,其實他早已經將整個中原地區牢牢統治在了自己手中。等他進位魏王加封九錫之時,天下人才看清了曹操的本來面目。但此時的曹操羽翼豐滿,又豈是區區幾人能輕易巔峰了的。
再來看「不臣」和「諸侯」的差別。所謂「不臣」,是指某一諸侯拒絕了朝廷對其的任命,那麼曹操自然就可以用這個不臣之理由,來起兵討伐這個諸侯。這樣一來,曹操每次出兵,都顯得是名正言順,甚至在他執政前期,不少人將他當作了拯救漢室的希望。
自從曹操實行了這個政策之後,他便在名義上利於了先天不敗之地。和董卓不一樣的是,曹操拉攏人心的手段也更加高明。那他是怎麼做的呢?先立威,後恩賜,再表明立場。太尉楊彪、司空張喜無疑便是曹操樹立威信的對象。作為百官之首的三公,曹操一上台便罷免了兩個。緊接著,曹操又藉故殺掉了議郎趙彥,同時提拔了自己的一些心腹謀臣。荀彧被任命為侍中,守尚書令,專門負責軍國大事;程昱則被任命為尚書、領濟陰太守,負責鎮守兗州。
而為曹操提出「奉天子」戰略的毛玠,因其素有清名,故而被擢升為東曹掾,「與崔琰並典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崔琰名望極高,有他和毛玠負責官員的選拔一事,也讓不少大臣紛紛贊同曹操的這項英明決議。當然,效果也是極好的:「雖於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
就這樣,曹操逐漸獲得了文武百官的支持。不久以後,一大批傑出人才紛紛投效,如陳群、司馬朗、國淵等人,也成為了曹操的入幕之賓。有了這些人才加入,曹操並沒有得意忘形;他反而將目光放到了未來的戰爭上面,開始命人實行屯田戰略。這樣一來,曹魏集團的雛形也就此慢慢成型了。
參考書籍:《三國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