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與樊城之戰相比,對蜀漢有致命打擊的是哪場?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夷陵之戰與樊城之戰相比,對蜀漢有致命打擊的是哪場?

蜀漢(221年5月15日 —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簡稱「蜀」,亦稱「劉蜀」、「季漢」。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世二帝,國祚四十三年。接下來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建立蜀漢,在此之後,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由,實際則是為了奪取荊州,他不顧趙雲等臣子的請求,決定出兵征討東吳。孫權聽聞此事後,當即派使者到蜀漢求和,而諸葛瑾也修書一封,希望劉備能慎重考慮,然而劉備此時十分憤怒,他直接讓趙雲督江州,諸葛亮坐鎮後方,他自己則率領大軍征討東吳。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作為先鋒部隊,一舉奪取了峽口,並在此之後擊敗吳軍將領,奪取秭歸。為了防範曹丕趁機南下,劉備讓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並讓馬良深入武陵一帶爭取當地首領沙摩柯出兵援助蜀漢一同攻打東吳。

孫權見蜀軍來勢洶洶,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他只能向曹丕俯首稱臣,同時還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領朱然和韓當等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陸遜分析了東吳與蜀漢雙方的兵力、士氣以及地形等諸多條件後,他認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為此,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式實施了戰略退卻,他一直後撤到夷陵,就此將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在吳軍扼守要地,堅守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在巫峽、建平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在此之後,兩軍陷入對峙過程,雖然劉備多次希望兩軍對決,但東吳避戰不出,劉備也無可奈何。在長時間的對峙後,陸遜見蜀軍軍心潰散,他看準時機,一舉火燒蜀軍連營七百里,就此贏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

正因為夷陵之戰中蜀軍慘敗而歸,而劉備也就此損失了大量精銳部隊,並讓無數中青年將領在此戰中喪命,因此此戰過後,劉備集團面臨著崩盤的局面。當時益州內部因為劉備集團軍事能力的薄弱而叛亂四起,而東吳也對蜀地虎視眈眈,隨時要攻入蜀地,蜀漢可謂風雨飄搖,幾乎滅國。正因如此,有人認為夷陵之戰的失敗對蜀漢而言最為致命,畢竟在夷陵之戰後,蜀漢已經有了滅國的危險。事實真是如此嗎?

事實上,樊城之戰的失利對蜀漢而言才是最為致命的。在漢中之戰後,樊城之戰前,蜀漢的實力甚至一度超過了東吳,若非當時蜀漢要兩線作戰,以劉備當時的兵力並不懼怕東吳的進攻,然而在樊城之戰後,荊州盡入東吳之手,東吳的勢力瞬間超過了蜀漢。在此之後,東吳對蜀漢的威脅更大,蜀漢也因為失去了荊州,從而徹底失去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及的橫跨荊州、益州的形勢,也徹底失去了北伐成功的可能。

不僅如此,正因為荊州的淪陷,才有了後來夷陵之戰的發生,若非樊城之戰過後荊州盡失,關羽身死,劉備也不會傾盡舉國之力發動夷陵之戰,以至於無數精銳之師命喪東吳,蜀漢的實力也大受打擊,若非在此之後,諸葛亮力挽狂瀾,只怕蜀漢會在此時覆滅。也正因為樊城之戰與夷陵之戰的慘敗,蜀漢才會徹底退出爭霸天下的舞台,因此相比較而言,樊城之戰的戰敗對蜀漢而言更為致命。

筆者認為,相比於夷陵之戰的戰敗來說,樊城之戰的戰敗不僅導致了荊州淪陷,同時也導致了夷陵之戰的發生,因此樊城之戰對蜀漢而言更為致命。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