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東吳和夷陵之戰,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在三國「三大戰役」中,「赤壁之戰」是孫劉結盟與曹操抗衡的一次大型戰役,這場戰役後,孫權、劉備各自奪去了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不過劉備向東吳借荊州南郡得到蜀川後,是將長沙、桂陽兩郡代替南郡還給了孫權。
荊州的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劉備雖說是還了東吳東西,可意義終究是不同的,而劉備一而無信、再而無信的行為惹得孫權十分不痛快,雙方的聯盟變得貌合神離,並且關羽就算拒絕孫吳的聯姻,出於雙方是盟友的關係,自然是得留人一線,婉言回絕便可,結果關羽卻是辱罵其使,說:「吾虎女豈配犬子!」
孫權心中的不滿也就越來越多,雖然歷史典故稱「關羽大意失荊州」,但關羽失掉荊州卻也是在情理之中,關羽的能力優秀,另外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其實還是沾了點天氣優勢,而「剛而自矜」是關羽的性格缺陷。
關羽並非是一個愚蠢的人,但他的性格缺陷的確是壞了事,另外,劉備把守荊州的重任交由關羽一人承擔,又在關羽北伐時,不賦予一兵一卒支援,從某方面來講,蜀漢開始單打獨鬥,但卻沒有足夠的實力與孫吳、曹魏抗衡。
夷陵之戰則是蜀漢與東吳之間的一場戰役,是「三大戰役」中的最後一場,221年,劉備稱帝后為奪回荊州,率領大軍攻打東吳,氣勢洶洶,宣稱為關羽報仇,而孫吳原本是不想打的,畢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因此遣使求和,但劉備沒有同意。
然而猛將張飛在與劉備會師之前,卻被自己的部下張達、范強給殺掉,但劉備並沒有停止自己的腳步,依然攻打吳國,並且為了防止曹魏乘機襲擊,劉備還派了鎮北將軍黃權在長江北岸駐紮,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
既然一場大戰在所難免,那就只能打了,此時,孫吳方能用之人還是有的,同時孫權又遣使與曹丕稱臣修好,避免曹魏趁機攻打吳國,而孫吳與蜀漢對峙了好幾個月,戰局逐漸對劉備不利,主要是炎熱天氣,實在不符合作戰,劉備只好準備等到秋後再發動進攻。
可孫權並沒有給劉備這個機會,奮起反攻,最終蜀軍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僥倖趁夜突圍逃走,到了白帝城,後在白帝城托孤於諸葛亮。然而夷陵之戰勝利後,東吳卻沒有趁勢滅蜀,則是因為這2個原因阻止了它的腳步。
其一: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攻滅蜀漢,勢必會削弱孫吳的實力,而在夷陵之戰,蜀國和吳國都擔心曹魏趁機而動,因此孫權在戰爭勝利後依然得考慮曹魏的存在。三國鼎立使得局面穩定,但一旦只剩下兩國,一山不容二虎,孫吳卻未必打得過曹魏,趁勢滅蜀又如何?無非是將孫吳推向危險的境地。
其二:曹丕的態度決定了夷陵之戰的走向
其實劉備在曹操離世曾派使者去弔唁,意圖拉攏雙方的關係,但曹丕並不喜歡劉備的為人,甚至不准劉備的使者入境,也就意味著曹魏不可能與蜀漢交好,因此劉備才會在開戰前防備曹魏。而孫權為了防止曹魏的大軍乘著他和劉備交戰的時候獲利,主動求和稱臣,則是給孫吳加了份保險。
無論怎樣,戰爭的走向對劉備並不利,不過在夷陵之戰發生後,曹魏著名的戰略家劉曄向曹丕建議攻打孫權,如此一來,曹魏就能佔領東吳的腹心地區,劉備不過是佔領了動物的邊境,滅東吳後,曹魏還可滅亡蜀國。
所以孫權起先並不想和劉備交戰,而在夷陵之戰中與劉備對峙時,孫權及其大臣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就怕曹魏攻打過來,不過曹丕並沒有聽從劉曄的建議,但他確實有過坐收漁翁之利的想法,孫權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後,曹丕便慫恿著孫權攻打蜀漢。
但孫權並沒有滅蜀,之後近40年裡,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