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為何會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敗下陣來?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袁紹為何會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敗下陣來?

古代歷史上英雄人物輩出,袁紹的故事大家聽過嗎?

袁紹作為三國前期實力最為強大的割據勢力之一,卻在與曹操的爭奪中敗下陣來。很多人詬病因此袁紹,說他不納諫,白白錯過了許多佔據上風的機會,犯了很多錯誤,諸如沒有迎奉漢獻帝劉協,分給諸子一人一州為後來內亂埋下伏筆、不該打官渡之戰等。

但是在筆者看來,袁紹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敗下陣來固然有他的過失之處,但是最致命的問題卻是袁紹死的過早,在擊敗公孫瓚佔據四州三年後就去世,三年的時間任誰也無法逆天改命。而不納諫等問題則是由於成王敗寇式的史書記載才顯得突出。

不迎奉漢獻帝劉協,袁紹有難言之隱

漢室政權的正統性的影響力不會不知道,早在董卓時期他就想擁立宗族劉虞為帝,以此來否定董卓擁立的漢獻帝劉協,從而使得諸侯伐董更加名正言順,這表明袁紹非常清楚漢室在當時還是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迎奉漢室肯定是有好處的,但他依然沒有選擇這樣做,實在是他的身份和野心使然。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這為袁紹帶來了不小的威望,但是同時也注定了袁紹沒法像曹操那樣對待漢室政權,深受皇恩的袁氏都對漢室不敬,那天下人還有什麼理由對漢室再抱有幻想呢?所以迎立漢室對袁紹而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誠然,把皇帝控制在手中確實可以籠絡一大批願意為漢室盡忠、敬重正統的人才,但同時也會對袁紹本身產生制約。

從這點看袁紹放棄迎立漢室,其實並沒有大問題,他迎奉天子的回報率顯然沒有曹操那樣高。袁紹不迎奉漢室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有當皇帝的野心。(主簿耿包密白紹曰「赤德衰盡,袁為黃胤,宜順天意,以從民心」紹以包白事示軍府僚屬,議者以包妖妄宜誅。紹知眾情不同,不得已乃殺包以弭其跡。《 後漢書:袁紹傳》)和曹操以周文王為榜樣不同,實力強勁又有威望的袁紹是想當皇帝的,雖然因為缺乏強力的支持而不得不隱藏起野心,但是他從始至終都是懷著這個心思的,在這樣的前提下,讓袁紹迎奉真正的皇帝不是給他自己找不痛快嗎?所以袁紹不迎奉漢獻帝劉協其實是礙於自己的身份與野心,迎立漢室會有許多掣肘之處,而非不清楚迎奉皇帝這一舉動帶來的好處,同樣是不納諫,這二者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分封」諸子,看似埋下禍患卻情有可原

袁紹在佔據四州後讓諸子各領一州,這為後來袁氏內亂埋下了禍患,從而給了曹操可乘之機。史書記載沮授在當時就勸諫袁紹不要如此做,會留下隱患,但袁紹仍然一意孤行。這看起來袁紹又因為不納諫而犯了錯誤,但正如筆者所說,這都是從後人眼光來看而已。

為什麼說袁紹讓諸子各佔一州情有可原呢?權力的分散會引起政權的不穩這不是常識嗎?是的,權力的分散是很忌諱的事情,但是在袁紹在時,是不存在權力的分散的,權力都集中在袁紹手中。袁氏政權是有袁紹這樣一位鎮得住場子的人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分封諸子不僅不用擔心政權不穩,反而能進一步鞏固政權,因為諸子就是袁紹在各州的代表。

要知道雖然袁紹表面上佔據四州,但是其實是有水分的,袁氏對各州並沒有絕對的控制力。比如青州就有臧霸這樣實力強勁的地頭蛇。面對類似臧霸的地方豪強,其實派遣諸子各領一州其實是很聰明的做法,作為袁紹勢力代表的諸子其實能起到平衡各方勢力的作用。所以在袁紹生前,讓諸子各領一州其實情有可原,只不過袁紹的暴崩使得這一弊端凸顯出來,假設使袁紹多活幾年,在政權進一步穩定後撤回諸子也未可知,就算不撤回,有袁紹在也不會引起內訌。所以,袁紹「分封」諸子的行為只是因為袁紹死的過早而顯得愚蠢,其實站在袁紹當時的立場是可以理解的 。

官渡之殤,袁紹的決策沒有問題

官渡之戰經常被當作袁紹的一個「污點」,許多人認為此戰改變了曹操與袁紹的強弱對比,從而覺得袁紹不該打這場戰。但其實官渡之戰中雙方的差距並沒有那麼大,在此戰失敗後袁紹也沒有失去爭奪天下的機會,不過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暫且略過不提,我們重點放到袁紹在此戰的決策,看袁紹是否因為納諫問題導致失敗。

官渡之戰,起於曹操征劉備,袁紹想乘曹操大軍出征之際,從後方給予曹操壓力,讓曹操腹背受敵,這其實是沒有問題的,包括田豐也勸諫袁紹出征(操今東擊劉備,兵連未可卒解,今舉軍而襲其後,可一往而定。《後漢書:袁紹傳》)但是在這個途中田豐與袁紹產生了分歧,田豐一開始勸諫袁紹出兵,袁紹以兒子生病回絕了,後來袁紹正式出征,田豐勸袁紹不要進行決戰又被拒絕了(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三國誌:袁紹傳》)乍一看田豐是對的,袁紹不聽他的問題很大,因為曹操征劉備,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應該進兵,後來劉備失敗了機會失去了,就不應該打了。

這樣一看袁紹有點蠢與田豐產生分歧,但實際卻不是如此,袁紹與田豐產生分歧恰恰說明了袁紹的高明。袁紹與田豐的所處地位不同,田豐動動嘴皮就可以,但作為實際拍板人的袁紹卻必須考慮得更多。比如一開始田豐勸袁紹趁曹操征劉備時出征,田豐只進行了決策,卻沒有考慮真正實施的困難,袁紹則需要考慮更多,比如

1曹操征劉備是不是真的?

2曹操的防禦佈置在哪裡?

3糧草的徵集與軍馬的調動

而且實際上曹操在一月征劉備,二月袁紹的大軍就已經到了前線,已經是很快的速度了,說袁紹不納諫錯過機會只是基於劉備敗得太快顯得袁紹來不及,實際上袁紹已經最快時間反應了。

至於以官渡之戰不該打,或者應該打成拉鋸戰來詬病袁紹其實是成王敗寇式的議論罷了,實際上官渡之戰前期袁紹方戰果纍纍,而且採取的恰好就是持久戰的打法(相持百餘日,河南人疲睏,多畔應紹。《後漢書:袁紹傳》)(時公糧少,與荀彧書,議欲還許《三國誌:武帝紀》)曹操都被打的想撤回許昌了,如果不是因為許攸反水烏巢被襲,勝利的天平其實已經在向袁紹傾斜,而且就在烏巢被襲擊後,袁紹做出的一邊救烏巢,一邊攻打曹操大營的決策也是沒問題的,只是因為張郃的投降才使得袁紹徹底無力回天。(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眾降。紹眾大潰《三國誌:袁紹傳》)

縱觀袁紹的種種重大決策,其實在當時看來都沒有太大問題,只是因為袁紹的早死使得袁氏政權內部矛盾凸顯,最終政權覆滅,而成王敗寇式的思維使得那些個沒問題的決策都有了問題,但如果不是袁紹死的太早,一切還未可知。所以袁紹的最大問題其實是去世太早,而非其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