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一個愛才之人 曹操為什麼沒有找過諸葛亮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是一個愛才之人 曹操為什麼沒有找過諸葛亮

很多人都不瞭解曹操和諸葛亮的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三國歷史上,有人說最愛才的是劉備,為了諸葛亮,不惜三顧茅廬、低三下氣、放下架子。但我覺得三國歷史上真正愛才的是曹操,曹操才是三國歷史上最愛才的人。兩個表現可以說明曹操更愛才。

首先,曹操選人無論貧賤,不計出身。只要是人才,我曹操可以不計較你的出身。曹操手下的謀士參謀荀攸、郭嘉、賈詡等人,都是貧寒子弟,他的愛將張遼、徐晃、典韋等人,也都卑賤出身。

而且在用人上,曹操不管你是主動投靠來的,還是被俘虜來的,甚至是曾經以我為敵的,只要你有才能,不計前嫌,都能得到重用。比如,陳琳原是袁紹謀士參謀,曾寫過檄文,痛罵過曹操祖宗三代,可是陳琳被俘後,因愛惜其才華,曹操對他,照用不誤。

其實,曹操喜歡人才已經到了不計人品的地步。他曾三次廣發《求賢令》,其中的一條就是強調,只要你能力強,哪怕你有過劣跡,我也既往不咎,照樣重用。

「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其實,我們從他的各種詩詞中也可以看出他愛才。比如《短歌行》,這首詩中曹操反覆詠歎了對於人才的渴慕,尤其是最後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四句,意思是「我和周公一樣求賢若渴啊,大家都來歸附我!」

實際上,曹操在起兵之初就認定「得人才者得天下」。所以,當曹操在得到忠義的關羽後,想千方設百計的去拉攏,對關羽各種「賄賂」,一會送金銀珠寶,一會送漂亮女人,還封關羽為偏將軍、漢壽亭侯,送他赤兔馬。

但結果呢?我們都知道,關羽始終不為所動。最後關羽幫曹操殺掉顏良,解了「白馬之圍」,就不辭而別了,當然,去找他的好兄弟劉備。而關羽「逃走」的時候,曹操的心腹大將張遼就跟曹操說,不能放過關羽,否則養虎遺患,於是請求去擒拿關羽。

不過此舉被曹操當場拒絕:「彼各有主,勿追也。」由此可見,曹操是寧願留下關羽這個強敵,也是不肯殺害他的。曹操對關羽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種種跡象表明曹操是個愛才之人,但問題是,如此愛才的曹操,為什麼從來沒去找過諸葛亮?正史上根本沒有記載曹操去拜訪諸葛亮。

按道理,諸葛亮才是三國時期最具才華的人才,他神機妙算已經近似妖的地步了,這種人才,曹操應該去極力拉攏才對啊。但事實上呢?曹操不僅沒有去找過諸葛亮,而且還罵諸葛亮是「諸葛匹夫」「諸葛村夫」,這是為何呢?

當然,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看看野史的記載。雖然正史沒有記載曹操去找過諸葛亮,不過野史倒是記載了曹操請諸葛亮的事跡。野史上說,曹操也曾「三顧茅廬」找諸葛亮。

第一次,在諸葛誕的推薦下,曹操派了使臣帶了許多金銀財寶去請諸葛亮出山。結果遭了白眼,使者到諸葛家一看,門前有一副對聯:「求知己者請進,送珠寶者莫入。」結果使者連諸葛家門都沒進去,就被趕了回來。

第二次,曹操親自修書表達求賢之心讓諸葛誕帶去求請。據說這次諸葛亮有些動心,不過事有不巧,其父當晚病逝,諸葛亮便回復要等49天孝期滿後再考慮。又一次完美錯過。

第三次,據說曹操向親自去請諸葛亮下山,不過劉備已捷足先登,只能捶胸頓足,懊悔不已。

當然,關於曹操請諸葛亮的故事,有各種版本,還有版本演化成了一句歇後語叫「曹操請諸葛亮——沒誠心。」

無論是哪個版本,總歸一句話:不可信。都是民間編造出來的。因為曹操請諸葛亮真的不太可能。

首先,曹操根本不知道諸葛亮。眾所周知,諸葛亮沒出山之前,基本都在荊襄一帶活動,而曹操當時主要在北方爭雄爭霸,可能真不知道。假如曹操知道,看曹操對徐庶的方法就知道,那是一定要爭取過來的,決不會令其投向劉備的。等到曹操知道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已經追隨劉備了。

其次,曹操有點看不上諸葛。從曹操稱諸葛亮為「諸葛匹夫」「諸葛村夫」,就可以看出來曹操大有蔑視諸葛亮的意思。而且曹操和諸葛亮相差二十多歲,曹操比諸葛亮大26歲。在曹操眼裡,諸葛亮就是個宅男,小年",資歷淺、沒權威。就算曹操聽說有這麼一號人物,也絕對不會向劉備那樣放低姿態,上門求賢。

最後是諸葛亮也不可能追隨曹操,因為諸葛亮有擇主之能。諸葛亮這個人心高氣傲,要麼就是人中之龍,要麼就不出山。不論是曹操還是孫權,都已是一域之主,擁有一定的勢力和能人智士了。而這時候諸葛無論是投靠哪一家,都只能做個普通的謀士參謀,少有機會能獨掌大權,以展其才。

所以,諸葛亮不可能跟著曹操的。但劉備就不一樣了,劉備相當於一個創業者,需要諸葛亮。而諸葛亮也只有在劉備這樣的公司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

這就是為什麼曹操沒去找諸葛亮,諸葛亮也沒去找曹操的原因了。最主要的是曹操不知道,即便知道了他也不會去。或許,這就是命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