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我從來就不把他當成一個非黑即白的角色,我也從來就不用非黑即白的視角去看待任何人,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為人是極其複雜的,而我們目前仍然存在著封建統治者製造出來偏見,曹操從來都不是所謂的奸臣。
奸臣之名,是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禁錮人民的思想,而樹立起來的一個負面榜樣,這是對曹操本人的最大污蔑,我們看待歷史,要帶著辯證唯物法的思考去看待。
曹操有好的一面,儘管他在歷史上沒有刺殺董卓,但他發佈檄文,召集天下諸侯共同討伐董卓,恢復穩定治安的大漢土地,這是不可以被忽略的。作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大力刪減漢朝時期的淫祀,簡明法律,開創清峻文學,平定烏恆,使得動盪的社會變得穩定。
三國演義裡,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完全是小說藝術加工想像創造的故事。與歷史有在具大差異。
曹操早年也是很有正義感的青年才俊,他在京都做區長時,敢立五色棒專打違法亂紀者,有人高喊"我侄是李鋼"時,曹操揮舞五色棒:"打的就是你"。
後來董卓先是保護皇上,繼而專橫跋扈,曹操雖然得到董卓重用,但內心也是看不慣董卓霸持朝政,想為國除害,欲暗殺董卓。殊料董卓睡醒掙眼,曹操卻驚得收手,反以獻劍為名掩飾起來。恰好出門時與董卓女婿相遇,其女婿告之曹操神色慌張,董卓下令招他進宮
曹操早已如驚弓之鳥逃離京城。曹操後來也步董卓之後塵,"挾天子以令諸侯"。
從曹操身上可以看出,曹操早年也是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隨著環境、權力的不斷變化,他的野心也隨之高漲,人也是會變的。正如一個慧眼識人的大臣眼中的曹操是一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曹操是東漢末年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更是為西晉統一打下來堅實的政治基礎。
東漢末年南陽的名士許劭對曹操的評價更是廣為傳送的,膾炙人口:「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曹操的功績:
1,恢復黃淮流域民生和經濟。連年戰亂使得黃淮流域民不聊生,可謂「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面對這種悲慘景象,曹操在世時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來恢復經濟,穩定局面。從曹操實施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2,司馬光說曹「化亂為治」,並非無據。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曹得冀州後,立即「重豪強兼併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
3,穩定大局。漢獻帝劉協時整個中國的局面是群雄割據,軍閥混戰。在這危難之際,曹操挾持窮途末路的皇帝,遷都許縣,以武力削平北方群雄,力圖進而統一中國,起到了穩定東漢朝政局面的作用。
4,唯才是舉。210年到217年,他先後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
5,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響,其根基屬於儒家思想範疇,尚仁義禮讓,並試圖以仁義、道德、禮讓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禮為首」。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術,嚴刑峻法,史載甚明,這構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側面。此即「撥亂刑為先」。所以,曹操的思想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處於亂世之中的曹操既強調刑法,也沒有忘記禮教之用。他始終尚禮重法,兩手俱用,並在禮法並舉、兩手俱用中表現出了特有的能力和效果。
6,曹操精於兵法,在統一北方起到了積極作用,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並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7,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通典·兵典》中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兵發典籍。請蔡文姬「繕書送之,文無遺誤」。由於他重視國家的文化建設,逐步建立了魏國的國家藏書。詩詞流傳後世,最知名的有《觀滄海》《短歌行》等。
唐太宗李世民這樣評價曹操:帝以雄武之姿,常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乎往代。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