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北方霸主之位的?這三個戰略不能少!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眾所周知,在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時期,曹操是最先脫穎而出的一方諸侯。曹魏集團鼎盛之時,佔據兗州、豫州、徐州、幽州、冀州、青州、并州、荊州(部分)、揚州(部分)等地,有著天下半壁江山。對此,相信不少讀者也非常感興趣,前期落魄的曹操,他是如何擊敗一個個對手,最終走上北方霸主的位置的?
一、小弟翻身做大哥
袁氏一族的出現,似乎給曹操帶來了無數的好處。無論是前期袁紹和袁術兄弟之間的爭雄,還是後來袁譚和袁尚之間的窩裡鬥,這最終的大贏家,都成全了曹操的霸業。有意思的是,曹操在起兵後的一段時間內,還是袁紹的附庸。《三國誌武帝紀》有記載,曹操作為關東聯軍的發起人之一,他討伐董卓的信念是最堅定的。因此董卓遷都長安之後,只有曹操不甘心,所以他帶著自己的本部人馬追擊。滎陽之戰中,稚嫩的曹操遭遇到慘敗,五千私兵損失殆盡,就連他自己也差點折損在了其中。
事後,曹操曾到揚州一帶募兵,但成效不大。走投無路之下,曹操只好投向了袁紹,成為了後者的小弟。所謂時也命也,如果曹操沒有經歷過這一敗,他即便是能成功獨立,也不見得在眾多諸侯中脫穎而出。小說中有18路諸侯,歷史上也差不了多少。而且各路諸侯都是一郡或一州之地的主人,手上有個幾萬兵馬也在正常不過。以曹操的五千兵馬,即便他再精通兵法,可能也活不到最後。而恰恰是袁紹的庇護,才讓曹操避開了群雄割據時期最混亂、最凶險的一段日子。
袁紹出身的袁氏家族,是當時最有名望的世家大族。袁紹和袁術兄弟倆,憑借這層關係,迅速在中原地區站穩了腳跟。等到中原局勢逐漸明朗之後,便只有公孫瓚、袁紹、袁術、陶謙、呂布、張燕這幾股力量了。而曹操的崛起之路,便是在這種環境下開始的。前期的曹操,算得上是在夾縫中生存。但頗有野心和謀略的曹操,卻不甘於再屈居人下,開始了自己的計劃。
曹操替袁紹狠狠打擊了黑山軍,得到了大哥的嘉獎,被後者向朝廷表奏為東郡太守。這是曹操第一次擁有自己的封地,也是他發展自身勢力的開端。隨後,曹操在兗州鎮壓黃巾賊餘黨,被陳宮、鮑信等人擁戴為兗州牧,才正式脫離了袁紹,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場所。雖說曹操心裡認為自己已經獨立了,但他還不敢與袁紹撕破臉皮。因為兗州是四戰之地,他得到一個兗州,其實也並不是多安穩。在曹操的麻痺之下,袁紹始終沒有對曹操重視。直到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擊敗了袁紹,後者這才意識到,這個昔日的小弟,已經有了成為大哥的資本。官渡之戰七八年後,曹操逐漸消化了袁紹的勢力,這才算得上真正統一北方,時年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二、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的軍事目標很果斷,但他的政治路線同樣高明。在當時那個亂世,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七字方針,給曹操帶了數不盡的政治資本。據《三國誌荀彧傳》記載,曹操想啟用謀士參謀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而荀彧不僅大加贊同,還列舉出了幾個優點:「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
所謂大順,是民間百姓對曹操統治地位的一種任可,民心所向,才能凝聚大勢;所謂大略,是各方諸侯對朝廷(曹操)的認同感,而曹操無論做什麼,都可以站在名義上的制高點,於政治上立於不敗之地;所謂大德,是曹操宣揚自己的一個好手段,他以漢獻帝劉協為餌,便能吸引天下人才投效,完成自身實力的壯大。
借助這個便利,曹操順利將天下諸侯都當作了自己的棋子任意擺佈,難怪曹操會自負到天下英雄唯自己和劉備兩人而已。袁術稱帝之時,曹操借力打力,引得天下諸侯群起而攻之,最終成功收取了袁術留下來的地盤。在官渡之戰期間,曹操用借助朝廷名義安撫馬騰、韓遂、黑山軍、泰山軍等諸多勢力,最終讓自己的後方趨向穩定。後來曹操輕取荊州、降服漢中,也都是以朝廷的名義來進行,從而為自己贏得了無數的美譽和資本。
三、屯田改制興人才
曹操是個大膽之人,據傳他曾幹過盜墓的勾當,可見其膽大包天了。因此不難發現,曹操是最不循規守矩的人,他開創的很多制度,都一反古人常態,即便是一些禮法問題,曹操也是藐視的態度。這一點,從他隨意殺害名士便可一斑了。
當然,也有一些好處。比如他在經濟領域上推行的屯田政策,讓北方經濟得到了迅速回升。而在三國之中, 北方百姓是最先進入休養生息階段的。對此,曹操功不可沒。且有意思的是,孫劉兩家在軍費不足之時,總要巧立名目來搜刮百姓財富。但在魏國,這種情況是杜絕了的。除此之外,曹操對人才不拘一格的提拔,也是他成功的重要一點。而最關鍵的一點便在於,曹操能最大幅度的讓每個人找到自己最合適的崗位,這也是諸葛亮遠遠不及於他的地方。